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

2008-11-17 21:54:11  作者:覃敏笑  来源:新华网
300*250广告位
 ——访贵州省民委副主任吴建民

改革开放走过30个年历程的今天,作为多民族西部内陆省份的贵州,民族教育取得怎样的成效?面临的难点有哪些?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什么?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分管民族教育的省民委副主任吴建民。

记者:记得您在多次的会议上,提及到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缘由是什么?

吴建民: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充分说明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方面原因,造成了我省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加快民族地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必须把发展民族教育摆到优先的位置,通过不懈努力,让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享有平等教育权利。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

吴建民:“成效显著”,这是我对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总体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民族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到去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民族学校达333所,少数民族在校生329万人,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总数的38.5%。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35.5%,中等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27.24%,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38.96%,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39.77%。

在我看来,我省在推进民族教育公平工作方面,其成效可从几方面来体现:

一是“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完成。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两基”放在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位置,加大投入,集中社会力量,加快推进“两基”进程。经过艰苦努力,到去年年底,全省自治县和自治州辖县全部通过了“两基”,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协调发展。“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标志着我省民族教育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跃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新的飞跃。从而使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普及不足的状况成为过去,从办学条件、教育人口普及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3%。

二是寄宿制教育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把加快寄宿制教育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入学难的一项重要措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民族寄宿营制学校,对困难的学生实现“两免一补”政策。我省先后在3个自治州、11自治县创建14所独立的民族寄宿制学校后,又分别在其他6个市、地和30个县举办了初中、高小民族寄宿制班。在国家实施的104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中,民族地区有532所,占50.96%。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159万。

三是民族预科教育初具规模。我省坚持把发展预科教育作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民族预科教育上规模、上档次。建立了贵州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基地,成立了预科学院,集中承担省属本科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任务,实现了民族预科教育资源整合和集中管理。同时,黔南民族师院、凯里学院、毕节学院也加大发展民族预科教育的力度。目前,全省预科教育规模每年在1000人左右,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进入到本科学习。

四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独具特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民族地区一些学校通过组织民族文艺演出队的形式,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为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独具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到自觉、由无序到有序,2002年省教育厅、省民委下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将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学校课程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目前,全省已有431所学校开展了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工艺制作、民族民间戏曲等多样形式的民族民间进校园活动,从而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成为我省民族教育一个亮点。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省民委命名了23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

记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您认为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主要的问题有哪些?

吴建民:是的,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的原因,特别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省民族教育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当前民族地区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有:

首先是教育设施落后。经过“两基”攻坚,我省民族地区教育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未彻底摆脱教育设施落后的状况,尤其是生均面积不足及危房面积较大的问题突出。从全省校舍来看,小学生均国家标准为4.5平方米,全国生均为5.34平方米,我省生均为3.3平方米;初中生均国家标准为6平方米,全国生均为5.8平方米,我省生均为4.5平方米。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目前中小学仍有13.88平方米危房,危房率达1.56%,高于全省危房率0.25个百分点。有关部门测算,全省小学和初中生均面积达到国家标准,需要投入44个亿。

第二是教育经费缺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依靠自身仅有财力难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的。因而,造成了民族地区学校无论是生均事业费,还是公共经费,都远远低于全国和周边地区的水平。椐有关部门统计,我省生均事业费仅占全国的66%,公共经费仅占全国的41%,而且也远远低于周边的地区。同时,“两基”攻坚借贷负担沉重,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共借贷6。1亿元。全省14所民族寄宿制高中平均借贷也在80万元以上。

第三是教师缺编缺额。民族地区教师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缺编的问题。全国小学的师生比为1:19.4,而贵州为l:25.8;全国初中师生比为1:17.8,贵州省为1:21。威宁自治县新华布依族乡学校有1200名学生,仅有老师28名,师生比高达1:42.85。按照国家规定,黔东南州缺教师中小学4439人,黔西南州缺教师中小学教师61 34人。二是教师缺额的问题。由于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条件差、等遇低,很难留住教师,凡有机会、有条件的教师基本都离开,本地教师进不来,外地教师留不住,留下的教师也不安心,教师走教、跑教现象较为普遍。

第四是学校布局一刀切。由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山高坡大、居住分散,按照国家规定学校设置半径和师生比,许多农村学校被撤消,造成一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上学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地只好设立教学点,聘请代课教师。目前,仅黔东南州有小学代课教师2275名。榕江县、从江县每年聘请代课教师的工资在300万元左右。

第五是受教育机会不等。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缺乏,尤其是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之教育结构不合理,相比之下,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外,进入上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就少。我省高中毕业继续学习的有33.9%,全国为60%;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学习占42.2%,全国75%:2007年,我省高等学校毛入学率为11.5%,全国为23%。

记者:面向新时期、新阶段,我省该如何持续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

吴建民:我们要看到,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任重道远。要抓住国家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机遇,在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中,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教育重要战略地位和全局意义的认识,从实现各民族完全平等目标的高度,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积极扶持民族教育的发展,落实和完善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推进我省民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平等教育的权益。结合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抓导向。长期以来,民族工作部门在推进民族教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在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发挥光大。我认为,在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抓好具有导向作用的工作,把各方面的注意力转向解决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上来。目前,从民族地区来看,教育最为薄弱的是农村。因此,必须把扶持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如,今年起,在全省9个地州市各办好一个边远地区高中民族寄宿制班,招收民族地区边远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重点是招收那些没有高中生或高中生较少的村寨的初中毕业生,采取减免学杂费和给予适应住宿补助的特殊政策,直到高中毕业。同时,针对今年的雪凝灾害,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受灾的民族地区村及村以下的学校修复,让民族地区农村的学生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工作,让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

抓特色。近年来,在推进民族教育发展中,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为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亮点。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不仅增强学生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还也让一部分有这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必须继续抓好抓出成效。要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命名活动,从县到地、省逐级申报并经考核后命名,决不能随意。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评估工作,推进民族文化课程进入教学计划,纳入常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要切实加强民族文化进校园基础建设,解决开展教学必需的设备,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组织编写适用的教材,保证民族文化进校园不断取得成效。

抓难点。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教育基础差,发展极不平衡,有很多需要解决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只有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存在的难点问题,才能推动民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抓好“双语”教学,使更多不通用汉语的边远民族地区学生能够进得来、学得懂、留得住,不断提高巩固率。要抓好职业教育,采取初中、职中2+1或3+1分流,使更多初中毕业生接受到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学校间的对口支援、师范院学生顶岗实习、行政和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支教等措施,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补充和培训机制,切实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抓政策。民族工作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多出政策。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开中,必须落实和完善民族教育政策,尤其是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研究进一步完善保障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大力落实“三个优先”,切实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要研究帮助健全和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双语教育、教师培训及贫困生资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确保民族教育不因经费短缺而受阻。要发挥省内高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鼓励和扶持办好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民族特长生班等方面的政策,切实加强本科少数民族人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满足民族地区各项建设的需要。

总之,就是努力让少数民族享受到公平的、充分的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谢谢吴主任接受采访,以后有机会再请您向读者谈有关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