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是双语文化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 (1)

2006-06-06 12:49:13  作者:陈学迅  来源:陈学迅先生提供
300*250广告位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双语文化    和谐社会

[内容提要] 当前西部双语教学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全盘认清双语教学与双语文化、以及双语教学内部的辩证关系。只有认清新疆(西部)双语教学的特点,把双语教学与建设双语文化系统工程结合起来,编好教材,解决好教师问题,寻找民汉双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双语教学走出低谷。

                     引       言
  我研究双语文化学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20多年来常常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和人,不断给我的心灵注进一股股暖流,卷着我不由自主地跟着发生的事和人一起向前……
  2006年3月2日星期天,乌鲁木齐下着毛毛雨,我正在家里兴趣勃勃的上网,大约11时左右铃声作响,我拿起话筒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你是谁?”我问。“我是板房沟的排祖拉!”这个熟悉的名字已经是第四次给家里来电话了。
  我并不认识这个排祖拉。大约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晚上在家首次接到他的电话说::你是陈学迅吗?我叫排祖拉,是南山板房沟的老师。我读了你在《新疆日报》上发表的艾特马托夫谈双语的文章很想见见你,不知道你的电话号码,找不到你,这次是从《亚洲中心时报》编辑部那里知道你的电话,才给你打电话的……云云。
  我研究双语,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向民族同胞介绍国内外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听了排祖拉的介绍,当时心里立即觉得暖融融的,立即回话说:很高兴接到你的电话,欢迎你来作客,希望你来的前一天给我打个电话……
  不久他在一个星期天来到乌鲁木齐,因为前一天没打电话给我,我出去访友一整天没在家,他扑了个空。后来他又打电话到家,碰巧我到外地去了。现在是第四次来电话,我正好在家中。话筒里传出他的声音:他想翻译我的文章,需要一些民族教育的文章,他现在就上公共车,两小时后就到乌鲁木齐。
我立即大声回答说我很想见你,一定在家里等你……
  时针转到中午1时,他打来电话说已经到了幸福路,我让他在车站别动,便迫不及待地跑了出去……因为没见过面,还没到车站便大声喊了一句:“排祖拉!”
只见前面应了一声,雨丝中朝我走来一位高高的壮汉,一边笑着一边向我伸过手来……
“你好!认识你很高兴!!”我也立即伸出手去,笑着回应道。
  排祖拉足足比我高一个人头,黝黑的脸庞,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大概南山风大天寒,两个颧骨冻得红红的,我握着他的手只觉得有一股热气朝我涌来……把他从车站接回家,我们立即攀谈起来,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双语和民族教育的维汉两种文字的文章,一一介绍给他……
“就是这一篇《双语教学是双语文化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他指着一份复印的文章,用流利的汉语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想翻译它,把它译成哈语。我到《新疆日报》去过,可是译成哈语要两个版面才能登完,编辑说只能刊登一个版面。我在板房沟学校教汉语,那里有9个年级,200名学生,现在提倡要学好汉语,提倡民汉兼通,可是有很多老师对学好汉语不是很通的。我觉得你的这篇文章讲的道理最好,所以我想翻译,把它译成哈语,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学好汉语的道理!可是你的文章太长,译成哈语《新疆日报》刊登不下怎么办?”说完,他不知所措地望着我,希望我能给他一个明确的回答。
  原来他四次找我就是为了这个简单的问题:要让《新疆日报》能登下他的译文,让更多的哈族教师懂得民汉兼通和学好汉语的道理。我只觉得心潮起伏,便立即回答说:“这样好了,你可以节译,把你认为最重要、最需要的内容翻译出来,把次要的东西删去。这样行吗?!”
  他点点头……我们的谈话大约延续了30多分钟,已经到该吃午饭的时候了,家里实在从泻谜写馕还迮笥训模阏娉涎胨黄鹑ハ锟诘氖称芬惶踅秩コ愿霰悴汀E抛胬凳裁炊疾煌猓⒓锤匣厝ィ蛭挛缁褂惺虑榈人?BR>排祖拉终于坐车走了,我站在车站上望着那远去的车影,只觉得胸中那股心潮在不断的涌动……下午,我从电脑里调出了这篇《双语教学是双语文化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的文章。这本是参加2005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国际年会的论文。主要内容我已经给8位研究生(其中6位是维吾尔族)讲过,但当时我自己因有课,没有能去开会,便请新疆大学博士生曹春梅同学代我在年会上宣读。据曹回来告诉我,论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后来这篇论文经修改后,于2005年3月23日全文发表在《亚洲中心时报》上。事情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实在没料到它会给排祖拉老师留下如此巨大的印象和影响,……想到这里,我立刻意识到我们新疆、还有整个西部,一定还有许多人需要知道这篇文章所讲的道理。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催动我着手再次修改这篇文章,以便有关报刊再次把它刊登出来。以下这篇文章的修改稿,请诸多学者、教师和政府官员多提意见:
 
一、中 国 西 部 是 双 语 文 化 区
什么是双语?双语就是同时、平行和混合(交替)使用两种语言,即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思妗⒔患省⑿醋骱驮亩痢7彩遣俨煌镅缘拿褡逶泳拥牡胤剑捅厝换嵊兴铮酥炼嘤锵窒蟠嬖凇V泄鞑慷嗝褡宓厍堑湫偷乃锴D抢锏睦芳窃睾臀奈镏っ鳎瘛⒑毫街钟镅晕淖忠丫泊?000多年。文化是与语言连在一起的,所以双语文化是双语地区的必然现象,即同时存在民、汉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这里讨论的双语和双语文化是一种区域宏观现象。双语人是对双语和双语文化宏观现象进行分解后出现的个体现象。简单地说,双语文化区的理想状态是人人都是双语人,这是双语文化区应有的发展方向。但现实情况是西部各省、包括新疆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许多基层县的农牧区还都是单一少数民族集居区,很多地方还没有汉族同胞。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双语”和“双语”的内涵大不相同。我们讨论的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组合的双语,不是汉语和外语组合的双语。离开这个前提可能会误导问题的讨论。
二、双语会发生冲突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好几千个民族和他们的语言文化,彼此各不相同,常常杂居一起,从而形成许多双语(或多多语)文化区。这些双语文化区基本上是一个强势群体的语言文化和一个弱势群体语言的组合。这个“强势”和“弱势”的概念,一般与该民族的经济、科技、历史、人口、文化等因素有关。具体到中国西部(包括新疆)就是强势的汉语文化和弱势的民语文化的有机组合。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处于强势还是弱势是相对的。比如维吾尔语言文化,相对于汉语文化是弱势,但对于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来说,却是强势。同一个民族如果跨越国界,那在国内外的处境就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汉语文化,在国内是强势群体语言文化,而在国外,比如在东南亚各国,就处于弱势地位。
不同民族相居一处,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文明在交汇中必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融和、乃至碰撞与冲突,尽管其原因和过程异常复杂,但历史和现实证明其最终会产生三种结果:一种语言文化的灭迹(比如西方殖民主义者消灭非洲、美洲、澳洲土著民族的语言文化),或两种语言文化的对立和分离(比如苏联解体和新加坡从马来西亚中独立),或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共存的局面。中国西部(包括新疆)的民汉双语文化区已经存在2000多年,就属于第三种种类型。其基本状态乃是民汉两种语言文化相互吸收、互为资源、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是典型的和合文化。以新疆为例,当地历史上曾流行过二、三十种语言文字,但汉语文化始终和它们并存。这个重要的地域特征可能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三、双语地区应该是和谐渖缁?BR>国际现实状态告诉我们,当前世界各地的双语地区会经常出现矛盾。如果对矛盾视而不见,不予研究和及时解决或者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就会演变、并激化成冲突、甚至战争,因此双语社会只有不断解决语言文化间的矛盾、甚至冲突才能保持和谐发展。我们西部多民族双语地区也常有矛盾,有时并不和谐。徐世璇先生在《濒危语言研究》中是这样记述他在西部调查中的遭遇的:
“我遇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同志,包括地方领导和本民族知识分子,都非常愿意保留他们的语言,在谈到本族语的衰退时忧心忡忡,焦虑不已。”(P259)
这种“忧心忡冲,焦虑不已”就是不和谐的因子。由于过去没有予以研究或者研究不够并给予科学的解释,长久积累下去,便会爆发出来。比如四川彝族

责任编辑:

[1] [2]
关于 |陈 学 迅|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