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08-11-20 22:08:00  作者:马戎  来源:互联网
300*250广告位

                        2008年4月,新疆双语课堂教学远程同步直播活动启动。图为示范课上的学生。资料图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区总人口的60%。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新疆少数民族如果不能掌握汉语普通话,就很难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国家的支持下,新疆近些年来双语教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也已经愈来愈认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汉语普通话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当前,新疆的教育硬件不差,差的软件,即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在边远的农村和牧区。  

  从幼儿园到中学,各阶段都开设有双语实验班,但是最佳的办学场所应该是民汉合校

  新疆喀什地区各县学前双语班的招生名额和聘请教师数目都需要上报自治区批准实施,原因是需要由自治区财政下拨学生的伙食补贴和教师工资。比如,疏附县2006年学前双语班招收2182名5岁幼童,自治区每名学生每年补助教材费20元,每人每天伙食补助1.5元(县里用地方经费增加到2元);自治区规定每40名学前幼童配备1名教师,由自治区发放工资(目前实发工资400元/月)。南疆许多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很大,没有自治区的专项经费支持,基层的双语教育完全无法开展。

  由于喀什地区汉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5%,而且集中在喀什市区,有的县(如疏附县、伽师县、英吉沙县)汉族人口不到2%并集中在县镇,基层村落如疏附县和英吉沙县的乡一级人口中汉族人口仅为0.3到0.5%,完全没有汉语语言环境,因此,教师的汉语水平也就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但是由于相关人才的缺乏,许多基层双语幼儿园很难聘到合格教师。疏附县采取的一个临时性的办法就是安排县直属机构和乡镇机关干部分别到乡镇中心和村级双语幼儿园“支教”,一期4个月。此外,利用小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在小学附设学前双语班,也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

  学前双语班的学制为两年。2007年,疏附县3至6周岁儿童中有29.3%的人接受了学前双语教育。其中,6岁儿童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占43.1%。这在南疆地区应当说是很大的覆盖率,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所接触的几名学前班维吾尔族儿童,已经可以和我们进行简单汉语对话。

  疏附县的小学教育自2005年开始采用3种模式:(1)“民考汉”模式:县第二小学(汉校)招收的民族学生,全部用汉语授课;(2)城镇和城郊民语系小学:一年级开始用汉语讲授理科课程,其余用母语授课,逐步过渡到除母语文之外其他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3)农村民语系小学:从三年级开始用汉语讲授理科课程,其余用母语授课。疏附县政府制定了2005年至2012年期间各年度实施双语教学规划表。县教育局的计划是2011年乡镇小学三年级学生全部实行双语教学,2012年各乡镇中学初一年级全部实行双语教学。从2007年开始,疏附县小学教育中的汉校“民考汉”模式不变,但城镇、农村小学的教育模式有所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小学一二年级的汉语教学。

  疏附县乃至全新疆的双语教育最初是从中学做起的,直接动机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和大专毕业生因汉语水平低而普遍就业困难,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汉语能力,促进他们在大学用汉语进行专业学习,改善就业状况。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汉语水平很差,进入中学的双语班就没有基础,所以2000年在双语实验学校名单中增加了小学。后来又发现,如果从学前幼儿园阶段即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效果更好。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特别为双语学前教育下达文件,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疏附县在2006年开始在农村中学按照20%的比例建双语班,与此同时,按照自治区的倡导推进民汉合校工作。这样,汉校的教师可以给双语班的汉语课授课,解决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偏低的问题,同时,双语班的维吾尔族学生有机会在同一校园里和汉族学生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汉语能力。自治区政府推动“民汉合校”,也就是希望能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听说汉语的校园环境。

  由于县城里的学校条件、师资素质与乡村学校存在明显差别,疏附县中学的双语班办学模式也和小学双语班一样分为两类:(1)县城3所中学:理科(数理化、生物、信息技术)、汉语、英语共7门用汉语授课,其他科目用维吾尔语授课;(2)农村中学:理科(数理化、生物、信息技术)、汉语共6门用汉语授课,其他科目用维吾尔语授课。差别仅在于农村中学的英语课采用母语讲授。但据笔者了解,农村中学这6门规定用汉语讲授的课程,由于缺乏合格师资,事实上还是主要用母语在讲授。

  笔者在喀什第一中学(民校)进行访谈时,该校的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对在中学使用汉语讲授理科课程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汉族教师不懂维吾尔语,而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很低,师生之间的交流确实难度很大,特别是在理科术语和公式的讲解方面,学生问不明白,老师解释不清,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自然就很低。他们认为效果较好的办法,就是送维吾尔语好、专业基础好的“民考汉”维吾尔族教师去接受汉语教学培训,课程使用汉文课本,主要用汉语讲授,但课上课下辅之以母语的讲解,这样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反而能明显提高。

  由于汉校的汉语教学师资力量强,有汉语语言环境,所以在汉校开办双语班,在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民校开办双语班,教师通晓民语,对于帮助汉语基础差的民族学生理解理科学习内容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综合而言,可能最佳的双语班办学场所是民汉合校。但是在汉族人口很少的南疆地区,只有在县城才有汉校,绝大多数农村中学不存在这一条件。

  双语实验班如何发展:顺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民众的愿望,多种模式一齐发展

  在对学生家访过程中笔者始终感到,基层维吾尔族普通民众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疏附县,笔者访问了该县的一个维吾尔族中年农民,家住在离县城9公里以外的乡村,但他坚持送孩子到县城的双语实验中学(第四中学)上学。最初,他每天用摩托车送孩子。2002年他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全家搬到那里住,自己回去照顾农田,农闲时在镇上打零工。他的两个大女儿都在初中双语班读书并先后在2006年和2007年考上“内高班”,两个小女儿分别在双语班的小学和初中读书,他对此非常自豪。而据四中的教师介绍,该校有许多在学校附近租房让孩子上双语班的家长。 

  应当看到,当前基层广大维吾尔族普通民众中出现的积极送孩子进汉校、进双语班学习汉语的热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在新疆加强族际交流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历史契机。政府决心大,财政支持力度大,但是在各个地区具体实施时还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办学方法。

  发展双语班一定要具备基本条件,不能搞“政绩工程”。条件之一是有一定数量、掌握两种语言并熟悉双语教育规律和技能的合格教师;条件之二是招收的学生(根据年级)必须具有听课和与教师交流的基本汉语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校舍、图书、设备、运行经费等其他办学条件。

  双语班教学语言的使用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多数学生汉语能力较低、合格的双语师资条件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应当允许授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母语来对专业术语和知识进行讲解。随着双语教学的全面推广与发展,今后将逐步建立一个学生从学前双语班毕业进入小学双语班,再进入初中和高中双语班的学习系列。学生从小就打下一个较好的语言基础,双语班的教学效果可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政府大力推动在各级学校同时起步建班,并把民语系低年级学生直接转入高年级双语班的做法,只能是在过渡阶段所采取的临时特殊措施。小学双语班的民语教学需要重视。发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民汉兼通”,如果在实践中削弱了母语教学,那与这一政策的初衷也是不相符的。  

  双语教师的培训,是建设好现有双语实验班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喀什许多学校反映,在开办双语班后,初一年级的课程还可以找到老师教,到了高年级,老师的数量和能力都无法满足需要,办学难度加大。比如,疏附县民族教师中,只有9.6%参加过双语培训。喀什的双语教师被选派到乌鲁木齐市或地区首府参加培训一年,培训费由政府支付,教师自己负担路费。有些教师反映,在培训时要交保证金,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笔者理解,这是政府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并取得好成绩的措施,但是如果考核的标准脱离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笔者在与喀什市和疏附县的学校教师座谈时,他们多次反映目前的双语教师培训效果不理想。主要问题和建议有:目前的培训一般都是汉语较差的维吾尔族教师集中起来学习,平时仍讲维吾尔语,没有学习和练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建议把被培训教师派到地市级的重点汉语中学、汉语小学听一年课,对汉语教学进行实习,可能效果更好。有些培训班讲课的方法,完全是汉语文应试教育,并不重视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汉语讲课、答疑、组织讨论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双语教学在教育学里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自己特殊的技能和教学方法,汉族教师需要通过培训来学习如何面对母语非汉语的民族学生进行教学,维吾尔族老师则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汉语,并掌握如何使用汉语教材来讲授数理化知识。

  从全新疆广大民语系学校的发展前景看,发展双语教育以提高汉语能力和专业水平是大方向,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群众送孩子到汉校学习的积极性也应当予以支持。据介绍,有90%的“双语”班学生在高考时会报“民考汉”即以汉语参加考试,原因是招收“民考汉”考生的学校比招“民考民”的要多,专业选择范围宽,而且可以报考内地大学,并会加分。现在普遍反映,“民考汉”或“汉考民”毕业生比较适合担任双语班教师,即使从未来在新疆普遍发展双语班教育的考虑,也应该增加开办汉语系学校,积极发展“民考汉”,对于“汉考民”更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大力鼓励。

  新疆的民族教育可以顺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民众的愿望,多种模式一齐发展。“民考民”、“民考汉”和双语教育完全可以同时发展。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所长。作为社会学者,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作者曾多次深入新疆地区,并与新疆的研究人员合作在一些地区开展了有关双语教育、民族学生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