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与“人肉”搜索

2008-06-19 09:22:36  作者:陈一舟  来源:新华网
  重庆某学院大三学生“Die豹”,因在网上发表“第一次在重庆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点”等言论,网民纷纷指责她“没人性”,并人肉搜索公布其个人资料,致使她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6月18日《中国青年报》)

  “Die豹”的言行是荒谬的,体现出生命意识和人性悲悯观的缺失,应当批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从潮水般的网络指责、“人肉搜索”延伸到现实的人身攻击,乃至她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来逃避巨大的舆论压力——如此基于正义的道德声讨,其实早已在无形中背离了正义的轨道,异化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踩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死亡博客事件”,加上这次的“Die豹事件”,近几年,网络上盛行的“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得烟雾弥漫,几乎每一起有影响的互联网事件都与之有关。在这里,我不愿讨论人肉搜索的“是是非非”,我所关注的,是激情澎湃的虚拟道德潮水与现实正义坚守的巨大反差。网络上的道德激情往往是登高一呼、应者甚众,一个人的不道德言行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千万人的声讨“热情”,甚至演化为现实的行动,这似乎说明社会道德的力量很强大;但是现实生活中,当遭遇到非正义行为,正义却又成为稀缺的物质,冷漠看客比比皆是。那位揭露小偷公交车上行窃而遭报复的小学生,面对的就是车上成年人的集体沉默。

  这个问题看上去令人迷惑,其实不难理解。道德并不完全是虚幻的东西,它附着于人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如何,都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其实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翻版。既然现实的道德有下滑态势,那网络道德也不能例外。所以,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之所以存在严重反差,并不是说社会道德有两面性,而是证明了所谓的网络正义具有太多的“道德泡沫”。

  网络批评与网络暴力是两码事,不可以混淆而论。前者是还原社会真实、维护道德、实现监督的有效形式,而后者则是前者被严重异化的表现方式——无限上纲上线,无节制的人身攻击,毫无理性尺度,法律被弃之不顾,言辞则趋向色情和暴力。这种打着维护道德旗号的“道德泡沫”,实则是一种被娱乐化了的网络正义。在盲动和跟风的口水中,在歇斯底里的所谓“追杀”中,维护道德只是幌子,借机发泄参与者的阴暗情绪和不良欲望才是本质。这是一种带有欺骗性的伪道德,它的危害甚至不亚于不道德,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醒。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  搜索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