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兵团

2008-09-05 17:33:02  作者:黄章晋  来源:www.uighurbiz.cn 维吾尔在线  
简介:这里原本就该是中国最美最富饶的地方。
        中国还在实行兵团制的地方是新疆。它的行政司法经济户籍完全独立地方,它的子民兵不兵,民不民,工不工,农不农。1975年时,因为经济困境,兵团被划归地方,1981年重建,现是中国旧体制残存的最后一个怪胎。
  兹举几例,现在未对土地实行承包制的惟有这里,这里1995年开始的承包是土地一年一包,种什么不种什么是兵团规定的,所有生产资料是指定从兵团那里购买的,土地的平整等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兵团提供的,以个人名义到当地银行的贷款是必须直接转到兵团那里的,作物的收获,是按照兵团指定价格只能卖给兵团的,名义上,兵团是免费把土地租给农户的,但统购统销,使农户守着最广阔最肥沃土地干一年,大多数人无所得。
  这里现在还保留着职工开集体大会的习惯,传达落实党和政府的各种文件精神,每年至少4次。
  这里是对内地新移民敞开大门有优惠政策的,而且是鼓励生育二胎的,当年我父母是从内地往这里逃难,现在是兵团的人不断向外逃难。
  如果当年我的父母没有举家迁往内地,我要么去辛苦包地,要么去外地打工,当年的同学,没有从这里读书出去的。

  也许是感情的因素,我总以为,这里原本就该是中国最美最富饶的地方。

        文字版见《石河子:最后的兵团


  南方人大都没见过地平线吧。

  所谓故乡,就是找不到刻骨记忆的物理证据的地方。


    农七师124团最繁华的地段,建筑全变了,人全变了,似乎也远不如以前繁荣了

  这个团的位置非常优越,紧贴着新疆最重要的交通干道,当时我们叫它乌伊公路,现在叫什么312国道

   团场与乌伊公路交汇处向东望,我以前喜欢在这里看路过的车辆,当时,这里路过的车比内地好多了,80年代初,这里就可以看到奔驰重型货车,至于日本大货车,更是数不过来。


  02团场于乌伊公路交汇处向西望


   团场大楼。以前这里有个广播站,当时的播音员是我同学的姐姐,现在,不到2万人的团场还有了电视台


  露天电影院与30年前完全一样,当时它看上去和罗马圆形大剧场一样壮丽辉煌,不知道为什么缩水了近10倍。


团场中心附近的民居,这里相当于北京的二环内


我当年的学校教室已经全部拆光,班主任早搬到奎屯去了。当时,每个连都有小学,每个营都有初中部,现在,只有团里才有学校,几十公里外的连里的孩子现在读书必须寄宿了。


  这是新学校,地址在原学校的操场,难怪操场不见了。传达室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扶贫项目的字样。


电厂,这幢楼当时团场最高也是惟一的楼房,我为了爬这幢楼把头撞开了,现在是空楼


我小学同班同学的家和他开的洗车店


天山脚下是故乡


被废弃的二营营部卫生院。当年我差点出生在这里,因为我来此世界太急,我还是生在地窝子里,无福降生在这个医院。



兵团营级单位废除,此地原为二营营部。我记得这里有个大商场,玻璃柜台里有辆玩具车,我很没出息地跪在那里不肯走。



通往二营一个生产连队的大路


这是我7岁前呆的生产连队,当时这里有所小学的,隔壁是幼儿园,我妈在那当老师,所以我成天挨打。我家的房子已经不见了。当年的人,不是搬走了,就是死掉了。


还有人住在三十年多前的土坯房里。这儿在时间里停滞下来,被时间打磨成化石,供人凭吊。


这个团场有15万亩地,绝大部分种了棉花,每到收获季节,无论老小全部到地里去拾棉花。这里的棉花至少在全国范围内质量无与伦比,每年都有人来抢购,但棉花必须低价卖给兵团,所以农工忙碌一年,大都只管了温饱。


我的同学侯老三在他的地里,他是少数能包地获利的人。



这片戈壁滩的土地也如此肥沃


团场去往生产连队的路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现在已经看不到放牧的哈萨克人了。



天山北麓到处是棉田,但是兵团种棉者大都一年劳碌所得无多。


我当年的小学同学侯老三,当年是孩子王,现在颇具枭雄气概。为了能要孩子永远脱离在兵团被盘剥的命运,他的孩子四年级就被转到奎屯去了,现在,有条件的家庭,几乎都做如此选择。


这是与国道平行的输气管道,哈萨克斯坦的油气从这里输往内地。其实,新疆的油、气、煤、矿、棉等等资源,无不以廉价输往内地。在某些人看来,为了保住这块命脉之地,兵团成员世代为此作出牺牲是理所当然的。

稿源: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新疆兵团  维吾尔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