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介绍 (1)

2006-02-22 18:50:14  作者:耿世民  来源:新华网
简介:会后我用了四天时间专门访问参观了该中心,获益匪浅。两德统一后,原属民主德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机构有的被撤销(如上面提到的古代史和考古研究所),有的被合并,但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小组不仅未被撤销,反而扩大单独成立了直属柏林科学院的、以彼特·茨木教授为首的吐鲁番学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我国新疆吐鲁番出土古文献的研究出版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们不能不对柏林科学院有关当局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下面根据我在会议期间所发材料(主要是《吐鲁番研究中心介绍》)和会后的专门访问了解,对该中心的情况做一介绍。 "吐鲁番研究中心"的正式名称是"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Berliir 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吐鲁番研究中心( Akade mienvorhaben Turfanforschung) ",专门从事上一世纪初吐鲁番及附近地区出土文献的研究出版工作。
300*250广告位

    我第一次访问柏林是在1982年春,当时我参加德国洪堡基金会(A. Humboldt Stiftung)组织的旅游团,在西柏林停留时专门用了一天时间
    去了东柏林,并访问了当时属于民主德国科学院古代史和考古学研究所(菩提树下大街8号)的吐鲁番文献研究组。当时除见到茨木(Peter Zi-e me)博士外,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1992年夏天,当我结束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乌拉尔-阿尔泰学系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后,为接受德国洪堡基金会授予我的"洪堡基金会世界知名学者奖",再次来到柏林(这时两德已经统一)。这次除受到宗德曼(W. Sundermann)和茨木博士的热情接待外,后者又专门陪同我去郊区一所养老院看望了德高望重的冯·加班(Anne-marie von Gabain,汉文名字葛玛丽)。今年(2002) 9月我应邀参加了由德国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和德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柏林印度中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重访吐鲁番:丝绸之路文化和艺术研究一百周年国际讨论会"(关于这次国际会议我写有简要的报道,刊登在《民族研究信息》2002年第3期和《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上)。会后我用了四天时间专门访问参观了该中心,获益匪浅。两德统一后,徥裘裰鞯鹿蒲г旱囊恍┭芯炕褂械谋怀废?如上面提到的古代史和考古研究所),有的被合并,但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小组不仅未被撤销,反而扩大单独成立了直属柏林科学院的、以彼特·茨木教授为首的吐鲁番学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我国新疆吐鲁番出土古文献的研究出版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们不能不对柏林科学院有关当局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下面根据我在会议期间所发材料(主要是《吐鲁番研究中心介绍》)和会后的专门访问了解,对该中心的情况做一介绍。
    "吐鲁番研究中心"的正式名称是"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Berliir 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吐鲁番研究中心( Akade mienvorhaben Turfanforschung) ",专门从事上一世纪初吐鲁番及附近地区出土文献的研究出版工作。
    吐鲁番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是东西方往来贸易必经之地。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在公元14-15世纪前曾存在光辉的非伊斯兰教古代文明。这里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地方,也是东西方古代文化、宗教荟萃之地,是所谓的"高昌回鹘文明’,(9-14世纪)的中心。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惱镆彩鞘澜缈脊叛Ъ业氖サ亍8浇陌刈慰死锟恕⑼劣登Х鸲锤枪糯δ峤獭⒎鸾桃帐醯谋狻L乇鹗?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这里出土的许多古代语言文献,对汉学、维吾尔学、印欧语言学、印度学、伊兰学、藏学、蒙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材料。
1889年英属印度政府派鲍威尔(Bower)少尉到南疆查找杀害一名苏格兰旅行家的凶手,在库车,偶然从一名维吾尔族农民手中买到一部写有婆罗米字母的桦树皮写卷。写卷后来送到印度加尔各答。经专家研究后,知为迄今最古的梵文写本,属公元4世纪,一下子引起了轰动。1892年法国旅行家杜托依德兰(Duteuil de Rhins)在和田购得了另一部桦树皮写本,引起了更大的轰动。之后俄国、英国先后派出考古队去新疆进行考古发掘,收获颇丰。注1这就促使德国柏林民俗学博物馆于1902到1914年先后派出以格隆威德尔(A. Gruenwedel)和勒寇克(A. v . Le Coq)为首的四次注2考古队去新疆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其中三次得到德国威廉皇帝的资助)。所获文物中仅各种古代文字语言就有几十种注3四万多件,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其他艺术品。注4
这些宝贵文物运到柏林后,归德国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所有。科学院专门成立了由许多著名东方学家组成的东方学委员会负责这批文物的研究工作。该委员会一直存在到第二次大战末期。在战争期间这批文物被转移到Winthershall , Solvay-hall , Schoenebeck/ Elbe等地的废矿井中保存。注5
战后大部分文献归东德科学院所有。一小部分藏于西德梅因茨科学和文学院。一些伊兰语写本交给了汉堡大学东方学研究所。梵文写本则归哥庭根大学印度和佛教学研究所所有。1956年汉堡大学的伊兰语写本又被送到了梅因茨。西德国家图书馆在马尔堡( Ma rburg)成立后,梅因茨所藏文献被送到马尔堡。后来它们又随同国家图书馆迁到了柏林。现在约一万三千伊兰语和古代突厥-回鹃语文献藏于柏林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其余藏于国家图书馆东方部。艺术品和一些带有插图的写本则藏于印度艺术博物馆。
    由于战后文献分割属于不同单位,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1947年东德科学院东方学所成立后,吐鲁番集品归该所管理。这时东西两德的科学工作者尚有可能对那里的藏品进行研究。60年代初柏林墙建成后,西德的学者就失去了去那里研究的可能性。1965年在东德学者W.Steinitz和匈牙利突厥学家G. Hazai(当时受聘在东柏林洪堡大学任教)的倡议下,在东德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下成立了吐鲁番文献研究组。1969年到1991年该研究组隶属东德科学院中央古代史和考古学研究所下的古代东方组。1992年起,成立了隶属于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的吐鲁番学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吐鲁番出土的古代突厥-回鹘语(即古代维吾尔语)和伊兰语文献的研究出版工作。这部分文献的编目工作则被纳入哥庭根科学院的"德国所藏东方写本编目"项目。
    就丝绸之路北部地区出土文献而言,柏林收集品堪称世界第一。其中有用多种语言写成的摩尼教原文文献,有用古代叙利亚语、粟特语、回鹘语写成的基督教文献,有用"嚈哒(Heph-thalit) ’,文字书写的"大夏"语残卷和古代突厥如尼文残卷。出土文献的年代差别很大,有属于公元2世纪的印度剧本,因此把古代印度戏剧史往前提早了几个世纪。吐鲁番出土的最早汉文文献属4-5世纪,各种伊兰语文献属8 -11世纪,古代突厥-回鹘文献则属于9-14世纪。注6
文献的形式:出土文献的形式有我们通常熟悉的书籍形式,主要为摩尼教、基督教内容的文献。也有中国传统的卷子形式,主要为汉文和回鹘文文献。佛教文献大多为梵筴式(pustaka),一般为长方形(长宽比例约为3:1),左方三分之一处有穿绳用的圆孔。也发现有木刻本残卷。回鹘人喜欢屨鄣降氖槭嚼从∷⒎鹁?少数历书例外),并有时带有插图。这些木刻版书有的是在中国内地刻印后运到吐鲁番地区的。其使用的文字种类有:汉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的文字种类有:汉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梵文,多属于13 -14世纪。可惜这方面保存下来的文献不多。
    文献使用的材料:除当地生产的纸张外,质量好的纸多从内地购进。一小部分文献写在棕榈叶或桦树皮、木头、丝织品、羊皮纸或石头上。
    文献的内容:多为宗教内容,分属于当时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在亚洲的一派),这反映了古代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情况。此外,也有文学作品传世。也有许多世俗文书保存下来,对研究当时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经济具有重大价值。也发现有学习语言用的字典、语法残卷。宗教文献多为译本,如从古代叙利亚语译成的多种中古伊兰语,从古代龟兹、焉耆语(即所谓的"吐火罗语")和主要是从汉语翻译的古代突厥-回鹘语文献。粟特语文献也有译自汉文的。也有属于自然科学的文献,如医学、历法、天文学等。也有圆梦、占卜以及解释身体部位(如眼皮等)颤动为某种预兆的残卷。回鹘文经济、法律等内容的文献,多出自私人、寺院或官府档案曋掷喔魇礁餮?税单、劳役登录、路条、借贷买卖文书、租赁契约、买卖奴隶……所有这些活动都要以文字记录为证,说明当时人民的识字率相当高。像中世纪的欧洲一样,在古代塔里木盆地,寺院也是藏书、抄写经书和传播文化之地。这一点似和认为抄写经文是一种宗教功德有关。特别是摩尼教文献也可作为艺术品欣赏。所用纸张通常是上等纸,所用墨水为用各种鲜艳颜料调成,并画有美丽的装饰花纹和图案。这一点据说和摩尼本人是位画家有关。
    出土文献的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是惊人的,其中主要有汉、回鹘、龟兹-焉耆、梵文、多种中古伊兰语文等(详见下面的表格)。
    出土文献的研究刊布:关于梵文文献在吕代尔斯(H.和E . Lue de rs )奠基性的整理、研究出版工作后,从上一世纪50年代起,这一工作由开始在柏林科学院,后(1965)在哥庭根科学院工作的E. Waldschmidt教授及其弟子所继续,到2002年已出版八大卷吐鲁番出土梵文文献。从1973年开始作为哥庭根科学院的项目专门成立了"吐鲁

责任编辑:

[1] [2]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