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模范教育”模式开始动摇

2008-11-20 12:14:58  作者:  来源:读卖新闻
300*250广告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今年9月提出一项建议,呼吁在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此举引发很大争议,至今仍在争论当中。评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生”林现了毛泽东时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然而,内于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轻视个性、腐败、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等问题,因此有人提议进行一些变革。

  “三好生”制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目的是培养大批忠于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带有明显的毛泽东时代的烙印。学校方面按照10%左右的比率来评选,希望他们能够发挥“模范’作用。

  评上“三好生”是有好处的。据有关人土介绍,北京市中小学的“三好生”在升学时更容易进到名牌学校。如果评上了市“三好生”,那么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高考中可以加10分。对于每一分都很珍贵的考生和家长来说,这种诱惑无法抵挡。

  作为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顾明远在接受《读卖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教育应当重视个性,学校不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三好生”的统一标准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差异。

  他说:“很多孩子舍弃了宝贵的艺术修养而去追逐数学,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成长.”

  还有人指出,“三好生”的评选主要偏重学习成绩。这种制度与升学和考试等利益直接挂钩,弊大于利。

  围绕顾明远会长提出的这种“谁都没有想过”的挑战常识的意见,人们在互联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赞同和反对的都大有人在。在这一观点提出仅5天后,网上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约65%的人赞成取消这一制度。

  主张保留这一制度的人认为,评选“三好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张废除的人对评选过程中的腐败现象非常反感,认为助长了不正之风。在中国,据说学生家长向教师赠送购物券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据相关人士介绍,除了“三好生”以外,班干部也是令人羡慕的对象。很多班干部都是老师看中的“好学生”,从小就培养了“官僚意识”。这种教育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中国教育界的弊病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北京高三的几名“三好生”干脆就说:“现在当模范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最实际的是在高考中加分。如果取消这项制度也无所谓。”当记者问他们什么是“三好生”的德育标准时,他们回答说:“班级是要投票的,大家不喜欢也当不成‘三好生’。”(作者 杉山柏之)

责任编辑:山少叶

关于 教育  中国  三好生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