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看上去很美的“公开秀”?

2007-11-13 21:27:22  作者:记者郎秋红 常亦殊  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简介: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请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增加和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学校的公开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几节课,而是发展为“公开日”,甚至成了“公开课大比拼”。
300*250广告位

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请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增加和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学校的公开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几节课,而是发展为“公开日”,甚至成了“公开课大比拼”。

公开课对社会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对同行之间的切磋,对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有很大帮助。但是,遗憾的是,一些学校的公开课已经演变为“公开秀”,有的甚至成了做假。

    “会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的同学举右手”

长春市某小学的学生小雨近几天很不高兴,因为同一节外语课他已经上了两次,老师说她们班要上公开课,让同学们准备得熟练一些。小雨的母亲崔女士说,“我听了几次他们的公开课,感觉很不对劲,都是事先排练好的,表演的味道很浓。如果说影视娱乐节目需要彩排的话,人们决不会有什么疑义,可是,现在连上课都开始排练了,太可笑了。”

更有甚者,据长春市某初中学生小于反映,上公开课之前,老师要求她们都要积极举手发言,会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的同学举右手。小于说,“老师说她是从一则笑话中得到的启发,她没当笑话,真拿过来用了。”小于的妈妈忧心忡忡地说:“我都不知道这样的课究竟会教给孩子什么?”

据了解,一堂成功的公开课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首先,准备一堂公开课耗时颇多,少则一个礼拜,多则一个季度,甚至更长。其次,一堂成功的公开课背后,有着多次的预演,而且每次预演之后,都会有教研员跟踪指导。

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一位教研员说,听了几百节公开课了,有一种怪现象,公开课学生都不调皮。总觉得课堂上少了顽皮,孩子就不像孩子,到像是被优秀老师牵着的一个猴。

 公开课为何成了“公开秀”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于海波认为,公开课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定“作秀”成分。他说:“公开课一方面是教学成果的展示,老师要尽可能在其中展示亮点;另一方面,公开课像标杆一样,有示范作用,具有导向性。所以,学校和老师都希望把课做得漂亮,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它对课改和教学交流是必要的。但有些学校和老师太过重视公开课的形式,令它的作秀意味变浓。”

正由于公开课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学校都将公开课与老师的评优、职称评聘等切身利益挂钩,也促使公开课“作秀”风潮愈演愈烈。

对此,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部教研室副主任卢文祥老师表示:“当前,一些学校评选‘名师’就依据老师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但其实公开课并不一定能反映老师的真实水平。有的老师能力强,可以很好地驾驭课堂;但有的老师教学能力还不够,他们为应付公开课就要花大力气‘彩排’,这对老师可能是提高,但对学生却一点好处也没有。这种行为不仅浪费孩子们的宝贵时间,对他们的思维开发、诚信观念的建立也很不利。”

此外,也有教育专家表示,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课”标准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公开课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始终摆脱不了“作秀”的影子。公开课一直是各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一环,这促使许多教师不能转变观念,还是采用各种手段让公开课“看上去很美”。

对此,卢文祥说:“我们现在的‘课改’就是在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这也是公开课的最根本目的。但现在有不少老师没有领会‘课改’精神的实质,还没有将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融会在心,这也造成了公开课流于形式。”

公开课究竟应该怎样上

11月3日-4日,吉林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了一次大型教学公开课活动,吸引了省内教师和学生家长7000多人前来旁听。很多教师都是周五放学后,连夜乘坐大客车赶到长春市。白山市六中教师葛芸在这里足足听了两天课。她说,这些课上得特别真实,尤其是她听的两节语文课,虽然表面不热闹,但是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课一堂堂连下来,学生肯定提高快。葛芸说,“我喜欢这种真实,这种真实状态下我们教师学习到的东西才更实用。”

公开课上,吉大附中语文教师唐俊龙在学生没有搞清一个问题之前,选择了让孩子们逐步搞明白而没有强行推进。他说:“我也想行云流水,讲得漂亮,但是最终我还是想选择尊重孩子。”

吉大附中校长崔贞姬说:“我们搞公开课的目的就是和同行切磋交流,因此从来不鼓励教师作秀。”据了解,吉大附中去年还曾搞过大型教学公开活动,当时吸引了6000多人参加。“真实,实用,有新意”,是同行对其公开课的最多评价。

对此,多年从事教学研究的卢文祥认为:公开课就应该这样回复其本来面目。他说:“公开课虽说是示范课,但我们对它的定位还应放在‘课’而非‘公开’上,毕竟我们的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公开课不能只在‘公开’上做文章,还应在‘课’上多下工夫,老师的心思要多花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而非一次次的‘演练’上。”

卢文祥表示:“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回归到真实、自然的日常教学上去,应从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出发,如实地反映教学情况和师生水平,这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和观摩者都能学到可看、可学、可用的东西。”

而一直在关注“课改”进程的于海波指出:“公开课应与常态课拉近距离,一方面它要避免失真、作秀、形式主义,上得平实,注重实效;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对待常态课应像对待公开课一样精心,让常态课多向公开课看齐,力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保持公开课精益求精的特色。这样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学生不管在平时还是在公开课上,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不正是我们的公开课、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吗?”

责任编辑:

关于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