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语大辞典》的文学价值 (1)

2007-07-09 05:08:48  作者:郎樱  来源:本站原创

           

                        《突厥语大辞典》于公元1914年在土耳其被发现①。从此,11世纪的维吾尔族名著——《突厥语大辞典》才得以重见天日。《突厥语大辞典》的发现,轰动了土耳其,轰动了世界学术界。它成为20世纪初叶突厥学界最重大、最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
                        《突厥语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卷帙浩翰,三卷本,用阿拉伯文编写。《辞典》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突厥语概论;第二部分是词条及注释。共收录突厥语汇约7500条,许多词条附有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旁征博引,内容涉及语言、文学、民族、民俗、历史、宗教、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包孕异常丰富,是一部反映古代维吾尔及突厥语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辞典》的编纂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是古代维吾尔著名学者。他11世纪初叶生于我国新疆南部名城喀什,并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初级、中级及高等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他曾周游中亚,到过巴拉沙兖、布哈拉、萨马尔罕等名城,向居住在那里的学者求教。他不仅精通维吾尔语言文化,还谙熟其他突厥部族的语言文化,在阿拉伯语言文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这为他日后的《辞典》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曾花费十几年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走遍了维吾尔、乌古斯、土库曼、柯尔克孜、塔塔尔、克普恰克等二十几个操突厥语的部族和部落,对他们部族、部落名称的起源,社会组织结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情况,逐一进行了调查,得到许多第一手资料。他几乎走遍了中亚突厥人生活的城市、乡村、草原和牧场,从伊犁河到两河流域的广袤地域,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其后,他来到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城。在那里,他将多年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分类、研究,于1072年动手开始《突厥语大辞典》的编纂工作,至1074年初步完成。之后,他又几易其稿,当他把这部《辞典》献给巴格达的统治者阿不都拉·穆合台迪之时,他已年届耄耋。《辞典》完成后,他返回故里喀什噶尔,并在出生地乌帕尔创建了一座讲学馆。他去世后葬于乌帕尔,当地维吾尔人民群众将埋葬他的地方誉称为“神圣的学者之墓”。
                        《突厥语大辞典》不是一般性的语言辞典。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论及此《辞典》编写工作时,他曾这样说过“我以表现突厥人民生活见闻的诗歌、歌谣,他们在悲哀和欢乐的日子所说的具有深刻意义的语言、谚语,作为(词条诠注的)例子。但愿后人能将它们一代代传下来”②。也就是说,收录维吾尔族及突厥语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并使之流传后世,这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编写《突厥语大辞典》的重要目的之一。
                        《辞典》的撰写与编纂过程,确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在词条的注释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使读者对《辞典》的这一特点有所了解,笔者从《辞典》中选择三个词条及其注释,以窥全貌。
                        (1)at——马,如谚语“鸟靠翅膀飞翔,英雄靠骏马驰骋。”(卷一,48页)
                        (2)okuz——犍牛,这个词在谚语中这样用:
                        “与其作犍牛之蹄,不如作牛犊之首”。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与其从属他人,不如独立为好。”(卷一,81页)
                        (3)ulas——迷人的,迷人的眼睛。诗中这样用的:
                        长着黑痣的红脸蛋儿姑娘,
                        她那双迷人的眼睛使我神往。
                        我陷入情网不能自拔,
                        她却悄悄地走啦。
                        (卷一,81页)
                        
                        《辞典》的诠注中,共收录格言、谚语近300条,诗歌及史诗片段约240余段。《辞典》堪称是一部古代维吾尔民族以及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之大成。它的文学价值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以下,笔者拟从谚语、原始诗歌、史诗片断、民歌四个方面来论述《辞典》与维吾尔、突厥民间文学的关系。

                        
                        (一)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性,是民间文学宝库中闪光的珍珠。《辞典》收录了大量维吾尔、突厥人民的古谚。有些谚语哲理性很强,如“暴力一进门,法制就会从天窗走掉”,“英雄要在战斗中考验,才智要在生活中磨炼”。这正如列宁所说,谚语以“惊人的准确,表现十分复杂的本质的东西”③。有些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一个道理:“没有无烟的火焰,没有无瑕的英雄”,“空勺子放在嘴里没味道,空话听到耳朵里没味道”。有些谚语只有短短的一句,然而却言近旨远,如“一把刀鞘容不下两把刀”,“对懒汉来说,云彩也是负担”等等。
                        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每个民族的谚语都与该民族的生活紧密地联系着。《辞典》所收录的近三百条谚语不仅是古代维吾尔人突厥人民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它们也是研究古代维吾尔人突厥人社会、经济、信仰、习俗的珍贵资料。《辞典》收录了这样一条民谚:“谁崇拜乌买,谁就会得子”。乌买是古代维吾尔人突厥人信仰萨满教时代崇信的一位女神。在公元8世纪的突厥鄂尔浑文碑铭中就有关于乌买女神的记载,她主宰生育,保佑母子平安。这条谚语收录于《辞典》中,说明公元11世纪时,维吾尔、突厥人民群众中保留着对于乌买的信仰。维吾尔及突厥语各民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过着游牧的生活。因此,在《辞典》中收录的谚语中,与羊、马、牛、骆驼这些动物有关的谚语特别多。如:“羊羔没有骨髓,幼儿没有智慧”;“阉山羊的肉是良药,母山羊的肉是病根”;“两只公驼相斗,挤死了中间的马蝇”;“雌驼一声呼,驼羔呦呦叫”等等。只有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对这些动物的习性才会洞察得如此细微、深入。另有些谚语,如“踩场岂是金丝雀之事”,“莠草与小麦一起得到了灌溉”,“如果有人抢甜瓜,瓜农

责任编辑:

[1] [2]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