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与官员形象的当代转型

2008-09-30 15:50:13  作者:  来源:学习时报
 

    长期以来,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比较模糊单一。公众一般是通过媒体看到官员,或前呼后拥视察工作,或者正襟危坐在召开会议,显得不够亲近,也缺乏个性。孔子曰“君子重而威”,验之于官员,就是要庄重、持重,给人威严而神秘的感觉,从而形成官员的权威。基于这种传统政治文化,加上数字化政绩考核模式,官员对公

众形象问题考虑不多。

    但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政府与人民、官员与民众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领导人要面对世界各国的镜头,官员则面对着权利觉醒的公众,而公众正在变得越来越挑剔。官员每天到哪里去,做什么,说什么,态度如何,都成了公共问题和公共话题。

    塑造一个正面积极有亲和力的公众形象,成为一个每个官员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从公共治理来说,形象良好的官员可以使其政策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同,施政更顺畅。从官员切身利益看,好的公众形象对其仕途具有加分作用。我们党为了增强执政基础,考核官员也越来越重民意,组织考核与民意有了更多交集。良好的公众形象,是官员“对下”的需要,也是“对上”的需要。

    公众形象即公众印象,官员的公众形象不是在化妆室里设计出来的,而只能在与民众互动中形成。在公民社会,政治的原则是公开透明,神秘不合时宜。说到底,政治基于人性,也服务于人性。官员应该从主席台走下来,到民众中去,了解民间疾苦,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官员还必须“也是人”,有点爱好,有点特长,偶尔露一手,不仅可以让领导工作做得自在一些,也让民众觉得“非常舒服”。一个有血有肉的公众形象,就自然出来了,服务于人民的道路当会越走越宽广。(2008年8月8日《长江日报》杨于泽)

责任编辑:山少叶

关于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