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天的喀什师院教学与生活,让我完整地了解到学校的风貌。这种零距离地亲密接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师院的风物、风骨与风味。
师院很有特色。从她坐落的位置来看,她极富民族特色。校门口新修的的一条长长的水泥路是师院连接古城的纽带。路的左面是维族人做生意的黄金地带,紧挨着南疆地区最大的集市——东巴扎。水泥路右面是一条小河,河水一直往南流,永不停息。学校的周围有许多民居,在学校教学楼的高层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居,用黄土筑成的农家小园,平平的屋顶好像也是用泥土筑成的,这与江南的前后檐式民居明显不同。这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集市,川流不息的小河以及那处处可见的民居将喀什师院紧紧拥抱,象征着师院在民族团结的怀抱茁壮成长。
还有一个见证师院四十多年成长足迹的就是散落在校园各处的小叶白腊。在古树园里,这数株小叶白腊树最为显眼。如果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已最为钟情的风景的话,我想,这古树园应该会是师生们最为流连忘返的乐园了,就像北大的未名湖、山大的小树林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都会在这里停下脚步,思考并设计着青春的未来。这参天的大树,还有那巨大的腰身,让人想到一个年迈的老人。它显然要比师院的历史要悠久许多,它象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一样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院人,从高大的树干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师院历史上的辉煌,同时她又时刻在提醒师院的师生们,未来属于新一代的师院人。
国内许多所大学我都去过,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像师院这样的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高校。这当然是由于喀什地区所在位置所决定的,但这也正是喀什师院的优势所在。尽管我听不大懂这些民族学生所讲的语言,但我充分地领略到民族学生的风采。在校门口的操场上,很早就会发现有人在早读,仔细一听,原来他们在练习讲汉语。他们的发音与语调还不太熟练,但他们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就好像广播学院的学生练播音一样,他们为校正一个个读音而多次地辛苦学习。傍晚,一大群民族学生聚集在一起,用维语谈论着。这有点像内地大学里的英语角,我不知道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只见他们三五成群,好不热闹。
在学校的三个大操场里,只要是大白天,很少有空闲着的时候。一个一万人的学校竟然有这么三个大的体育运动场,师院的师生是幸运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上总是可以见到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们健美的身影。师院人爱好运动,体育系的学生也与其它系里的同学一道在球场上拼搏,共同提升学校体育的水准。
师院的学生不仅爱体育,更爱音乐。有一次,我在学校图书馆旁边的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课间休息时,我播放了一首曾广为流传的《老鼠爱大米》,屏幕上带有动画。几分钟之内,十多个闻声而来的其它班上的民族学生聚集在我上课的教室里来,他们被这首乐曲感染了,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唱了起来。
师院的学生生活丰富多采,师院的教师更是人才辈出。在学校的公告栏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师院著名教授的风采,他们有民族语言的研究学者,也有民族文学研究的专家,还有中西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学校图书馆门前挂着这样一个条幅,上面写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旗帜鲜明地表明,师院人对教师的无限尊重。这与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多有暗合之处。
四十多年历史的喀什师院正值壮年,近年来校园的变化显示着她正在大踏步地改革,稳步前进。古老的喀什也正在旧貌变新颜,在古老的丝绸之路边疆地区,喀什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吸引着中外人士的目光,而喀什师院作为喀什地区最高学府也必将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大好契机,给人们一个惊喜。作者: 夏冬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