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找个合适的大学生太难了! (1)

2008-03-03 12:11:12  作者:曹霁阳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简介:“机会几时有?求职似过关。择业非易事,如愿在何年?”这是眼下一些高校毕业生遭遇求职困境时发出的无奈感叹。
300*250广告位

“机会几时有?求职似过关。择业非易事,如愿在何年?”这是眼下一些高校毕业生遭遇求职困境时发出的无奈感叹。

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长,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解决高校毕业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任务非常艰巨。

然而记者在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就在毕业生们为一份工作苦苦寻觅的同时,不少用人单位却在频频举办的招聘会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造成这种矛盾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人单位:想找个合适的人选太难了

对于招聘大学生一事,王梅(化名)有太多的话想说。作为黑龙江一家小型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她曾多次参与本单位人员招聘工作。在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她表示,用人单位想找个合适的人选太难了,今后不再将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招聘首选。

据王梅介绍,她的企业规模不大,原有的几名工作人员都是富有经验的业内人士。两三年前,随着业务的拓展,企业需要增加做文案工作的人员,考虑到高校毕业生素质好又富有活力,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于是决定招聘两名专业对口的大学生。

王梅带着招聘启事来到招聘会,对她们单位感兴趣的毕业生倒是不少。“经过交流,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根本没接触过相关工作,综合素质不高,很难胜任实际岗位需要。”王梅说,“被我们看好的几个学生,有的觉得1000元月薪太低,有的认为企业太小没发展,连实习几天都不愿意。”就这样,第一次招聘宣告失败。

过了一段时间,王梅再次来到当地的招聘会,这一回,有两位毕业生同意实习,但结果让王梅哭笑不得。

王梅说:“经过几年发展,企业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还处于创业阶段,租用的办公用房相对偏僻一些,一位大学生到单位看了一眼,扔了句‘上班坐车不方便’,转身就走了。另一位毕业生只坚持了几天,认为接手的都是杂活,不愿意再干下去,也走了。”

王梅感慨地说,眼下都说用人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难,可实际上肯踏踏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的毕业生太少了,一些毕业生不是过分看重待遇、条件,就是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且不说个人品质、能力如何,甚至还没对企业做出任何贡献,就对薪金、工作内容挑挑拣拣,这让用人单位很难接受。”

核心竞争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2006年10月25日中午,刚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男生高健,摆出招牌招揽“陪聊”生意。他说自己毕业近半年仍未找到合适工作,无奈之下才这样做,但陪聊不是瞎聊,而是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惑。

记者在以往举办的一些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发现,不少用人单位与王梅的企业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虽然本单位招聘人才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实际上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在工作中“顶硬”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让用人单位抱着希望而来,失望而归。

据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态度、责任意识、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毕业生极其缺乏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省鸡西市的鸡西大学李连营老师表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扩招毕业生增加,也不是难在岗位需求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存在就业心态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心态不正确。没有良好的融入社会的心态是目前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发现凭关系找工作的大有人在,而没能力没关系的找工作却总是碰壁。这时,他们更多地抱以埋怨和不满,无意中延长了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岗位的时间。

二是缺乏充足的心理准备。有的大学生对择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次被拒便一蹶不振或牢骚满腹;还有的毕业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

三是缺乏合理的职业期望值。一些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具有种种优势,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因对不足和困难估计不够,在择业中受挫。与此相反,还有一些毕业生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干脆找个单位草草签订就业协议,对用人单位开出的不平等条件也闭着眼睛应允,给日后工作带来隐患。还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实惠”,只看中一些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

四是思想作风和态度不端正。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聘用后,一般都要经历一段试用期。在此期间被辞退,除了极少数是因为专业知识、能力太差以外,大部分是因忽视工作,不遵守组织纪律所致。

五是成绩、能力不佳或所学专业不对口。当前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也不看重社会经验的积累,使得专业知识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相对匮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职业发展教育:毕业生就业需“标本兼治”

有关高教界人士提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标本兼治”,一方面现行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使他们形成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竞争,最终成功就业。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潾介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开展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工作,有四个重要作用:

一是树立学生的“动态”就业观。职业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系统教育,使大学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认识到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

二是帮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很多大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轻事业,轻奉献。成功的职业发展教育可使大学生丢掉“精英”意识,以平和的心态在普通岗位上寻求发展机遇。

三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一部分大学生忽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的他们难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形成。

四是使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很多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之后,还没有在心理上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这主要是在校期间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创造与创新意识。

据鸡西大学校长张金学介绍,为全面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该校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并于2003年7月创办了鸡西大学成功素质训练营,截至目前,共举办了17期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

据了解,虽然鸡西大学距离省会哈尔滨市较为遥远,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天然”劣势,但在成功素质训练等措施的有力推动下,这所学校2007年的3457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32%。

在国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很多国家也都对大学生开展了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其做法主要包括四方面:

一是政府、高校、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在美国,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已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

二是就业指导和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就业指导系统,就业指导的内容很丰富,涉及职业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就业指导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并且利用计算机来收集、整理并提供信息。

三是鼓励自主创业。由于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各国促进就业的共同政策取向。在各国政府鼓励大学

责任编辑:

[1] [2]
关于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