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们成为大学精神迷失的见证者

2008-03-30 11:27:05  作者:刘效仁  来源:中国文明网
简介:被喻为“象牙之塔”的大学自诞生以来便一直都是精英和精品文化的大本营,郭之纯先生曾经写道,大学的学术功能和育人使命决定了: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文化精魂的滋养之地,文化风骨的养成之所
300*250广告位

    昔日淡泊的校园,如今却安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了。近日,中青报社调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1004人参与)显示,66.8%的公众亦认为当下的大学生应该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求知还是求职的困惑,正见证着大学精神的迷失乃至消亡。( 3月28日中青报)。

    被喻为“象牙之塔”的大学自诞生以来便一直都是精英和精品文化的大本营,郭之纯先生曾经写道,大学的学术功能和育人使命决定了: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文化精魂的滋养之地,文化风骨的养成之所;大学文化,应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活起一定的引导作用,遇有粗鄙低质的大众文化泛滥,更应砥柱中流。

    其实,大学与技校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大学教育并非功利的求职教育,而是通过知识的教养,文明薪火的传承,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和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自我道德救赎和引领时代文明的知识精英。其教育的过程无疑需要宁静的研读,淡泊的守望,独立的思考,理论的铺垫,以及能力的成长。事实上,也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和理性,明确使命和目标所在,才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

    不幸的是,大学精神正日渐为物质利益所浸淫,被虚名假誉所颠覆,亦为现实的就业困难所消解。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大学里传统的行为准则正在被实用主义所取代,学术不端行为频出,官僚主义盛行,大量师生涌入“名利场”。有些是出于精神的堕落,比如作为师长的教授博导们迷失于物质利诱之中,本身就不能坚守学术的那片绿荫,把科研项目当成赚钱的工具,把学生当成廉价的打工者,甚至为了一己私欲不惜弄假作弊。而有些则出于无奈,出于生计的考量,理性最终屈从了利益。

    目前,社会就业越来越强调实践经验,一个在校三五年潜心治学的学子何来社会经验?除了在就业求职表格上弄假之外,就是不得不提前进入社会课堂,甚至把专业课撂在一边去兼职。再加上一些高校的课业设置不科学,知识老化,正如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坦言的,学校教出来的技能很多是企业不需要的技能,而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没有教或教得比较肤浅。现实利益的诱惑以及与社会的脱节,致使大学精神正面临迷失乃至消逝的危险。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如今,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所说的这道门似乎已经很难闭上了。呼吁大学回归净土,营造宁静校园,坚持独立思想,不盲目跟风,坚守三尺讲坛和一方书桌,甚至都成了艰巨的使命。调查亦显示,17.2%的公众觉得当下的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缺乏理论修养;32.3%的公众认为大学生应该留在学校,安心读书;35.8%的公众更担心“走出去”会让学生变得急功近利。可叹的是,知易行难。“现在的学生似乎无心潜心学习,大家不再以学问衡量自身,而是攀比工作、房子、票子。”可真正要把板子,都打在学子的屁股上,既不忍心,也不公平。这正是现实的悖论,也是大学教育的悲哀。

责任编辑:

关于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