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星期五快点来!”这是乌市第22小学四年级(4)班大多数学生的心声,不是盼望放假,而是盼望拥抱。这是从2006年11月起养成的习惯。
直到上周五,乌市第22小学四年级(4)班英语老师陈爱萍和她的学生 “抱抱课”还在如常进行,15分钟的“抱抱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拥抱全班每一位同学。
“抱抱课”首府曾有不少学校效仿,其中乌市第29小学和乌市第42小学坚持的时间最长。
乌市第22小学坚持一年有余的“抱抱课”,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抱抱课”到底对学生起到何种效果?
拥抱只为培养爱
“刚开始,学生连手都不动,很僵硬。”陈爱萍说。
2006年11月,陈爱萍开设了“抱抱课”,第一节“抱抱课”是在学生的慌乱和好奇中结束的。
“我们用拥抱让学生感受到爱,培养他们的爱心。”陈爱萍在谈到自己的初衷时这样说。陈爱萍曾在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全班45名学生,每天被父母拥抱一次的学生仅有两名,有8名学生记忆里没有和父母拥抱过。
拥抱从应付到真诚
接受一年多的“抱抱课”熏陶,学生都有哪些变化?
全班变化最大的马凯帝,以前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的他,去年参加奥林匹克英语竞赛获得了二等奖。在这之前,他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
德育处主任彭琳明显感觉到,这个班比其他班的学生都放得开。“不管是做游戏还是课堂发言,学生都很大胆。”彭琳说。
(文/本报记者 马音杰实习生 刘凡 图/本报记者李铁军)
□各方看法
学生应从心理上独立
乌市第14小学德育处主任宋国平: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来说,我认为最需要拥抱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老师则应该让他们从心理上独立起来。拥抱就能学到爱吗?
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何丽:拥抱是外国人的礼节,中国人表达情感是很含蓄的,老师在鼓励孩子时,摸摸头,拍拍肩,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一定非要拥抱。仅一个拥抱,学生就能学到爱吗?很难说。曾风靡全国的“抱抱团”现在不也销声匿迹了吗?这是一次尝试
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何爱荣:我们鼓励老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如果尝试中,达到了教育目的,就算成功。
拥抱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关爱和肯定,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城市孩子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孩子爱心的培养有很多种,‘抱抱课’是其中的一种。
□专家建议
拥抱需要掌控力度和时间
乌市教研室心理教研员徐春霞:陈爱萍的教学理念很新,也很大胆。
拥抱是一种很亲密的动作,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感,和敬畏的人拥抱,孩子还是会很胆怯,所以孩子需要有个适应过程。
“抱抱课”能否推广,还需要检验。从心理学角度讲,拥抱的力度、时间都需要斟酌,假设老师在拥抱学生时,力度和时间长短有所不同,受“冷落”的学生可能会有想法。所以,拥抱也需要掌握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