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几个古代民族的体征类型和种族属性

2008-01-05 18:25:07  作者:谭婧泽,韩康信  来源:维吾尔在线
简介:中华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多样,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历史变革和演化过程的相异,从久远的古代起,就保持着类型多样、形态丰富、同质又异质的经济、文化及人群体质形态和种族属性,直至现代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仍然很丰富。本文对一些已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汇总与整理,以探讨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几个古代民族的体质形态特征和种族属性。了解古代民族的体质特点、体征类型和亲缘关系,可以对各民族之间的渊源和流向,与现代少数民族在体质上可能的演化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编辑提要:
中国北方的几个古代民族,包括月氏、匈奴、鲜卑、突厥等,曾经在欧亚大陆叱咤风云。虽然草原的生活方式使这些民族看上去很相似,但是细究这些民族体貌上的明显差异,可以发现他们有着不同的种族起源。(李辉,耶鲁大学遗传学系)

摘要:中华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多样,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历史变革和演化过程的相异,从久远的古代起,就保持着类型多样、形态丰富、同质又异质的经济、文化及人群体质形态和种族属性,直至现代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仍然很丰富。本文对一些已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汇总与整理,以探讨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几个古代民族的体质形态特征和种族属性。了解古代民族的体质特点、体征类型和亲缘关系,可以对各民族之间的渊源和流向,与现代少数民族在体质上可能的演化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古代民族;中国北方;体征类型;种族属性

全文链接 Full text: [PDF]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班固(汉).汉书. 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2.王锺翰(2001)中国民族史(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韩康信(1992)塞、乌孙、匈奴和突厥之种族人类学特征.西域研究,2:3-23.
4.佚名(先秦)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

5.郭璞(晋)注: 佚名(先秦)穆天子传.卷一.已亥.
6.佚名(先秦)山海经.海内东经卷十三.
7.张守节(唐)史记正义.注:司马迁(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月氏.引:万震(未考).南州志.
8.韩康信,潘其风(1990)关于乌孙、月氏的种属.西域史论丛,3:1-8.
9.徐群森,尚晓进,秦焰(2006)译:简•麦金托什,克林特•特维斯特.文明的故事.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10.巫新华(2004)驼铃悠悠——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11.焦氏(汉)易林.革之第四十九.鼎.

12.张光直(1970)考古学上所见汉代以前的西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42).
13.潘策(1981)秦汉时期的月氏、乌孙和匈奴及河西四郡的设置.甘肃师大学报,8:50-55.
14.章太炎(民国)检论.序种姓.
15.顾颉刚(1982)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册(下)九州之戎与戎禹.
16.俞伟超(1981)关于“卡约文化”的新认识.青海考古学会会刊,3.
17.和正雅(1981)从潘家梁墓地的发掘试谈对卡约文化的认识.青海考古学会会刊,3.
18.张君(1993)青海李家山卡约文化人骨种系研究.考古学报,3:381-413.
19.韩康信(2000)青海循化阿哈特拉山古墓地人骨研究.考古学报,3:395-420.
20.韩康信,谭婧泽,张帆(2005)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1.刘向(汉)集录:战国策.卷三十一.燕策三.

22.黄文弼(1989)论匈奴族之起源.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
23.白鸟库吉(1977)匈奴民族考.匈奴史论文集.呼和浩特.
24.朱泓(1994)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北方文物,2:7-13.
25.潘其风,韩康信(1982)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考古学报,1:117-136.
26.潘其风(1990)平洋墓葬人骨的研究.平洋墓葬.北京:文物出版社.
27.张振标,宁立新(1995)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特征.文物季刊,3:21-33.
28.田立坤(1993)鲜卑文化源流的考古学考察.青果集.知识出版社.
29.朱泓(1996)辽宁朝阳魏晋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的研究.辽海文物学刊,2.
30.令狐德棻(唐)周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焉耆龟兹于阗囐哒粟特安息波斯.

31.魏收(北齐)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世祖纪上.三年春正月癸未.
32.李大师,李延寿(唐)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高丽百济新罗勿吉奚契丹室韦豆莫娄地豆干乌洛侯流求倭.
33.朱泓(1998)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文物季刊,1:54-64.
34.韩康信(1993)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谭婧泽,韩康信(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来源:《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一卷 第58-66页

责任编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