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版资源浅析

2009-06-17 18:38:24 作者:camel1190 q# 来源:维吾尔在线论坛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评论][去论坛交流]


             新疆出版业在全国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远不及云南、广西,近不及甘肃、内蒙古。究其原因,既有政策、体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人为因素,也有市场、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笔者仅就新疆的出版资源做一简单的剖析。
            出版业至少有四个资源要素需要重点考量。一是内容资源,二是作者资源,三是读者资源,四是印装资源。
              一,内容资源。稍稍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新疆大书特书的内容资源的确非常丰富。论题材,昆仑、天山千年前就进到了文人骚客的笔端,至于说移民、戍边、探险、猎奇、西部开发、反恐稳定也多是极具想象空间的话题;说民族,除了世居的13个主体民族外,还有多达34个民族成分,民俗风情的丰富与多样绝不逊色于云南,又决非内蒙、广西、西藏等地可比;谈文化,不仅丝绸之路至今为欧洲人所痴迷,而且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在历史上先后有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传播至新疆,使新疆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四大宗教的交汇地;道景致,新疆又是中国旅游资源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域,沙漠、戈壁、雪山、草地、湖泊、冰川、火山、温泉无一不有,自然的、人文的、原始的、神秘的样样俱全,据称还是整个地球唯一能找到堪比火星地貌的区域。由此可见,作为出版业的立身资本——内容而言,新疆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这种资源优势到底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却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沉重话题。
            二,作者资源。客观地说,新疆的作者资源并不丰富。以新疆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来分析,到2008年,大约有190余名新疆籍中国作协会员,但其中只有90名左右的汉语作家。而这些作家当中,有从事小说创作的,有从事文学评论的,还有从事诗歌、散文创作的,一旦具体到某一类型,真正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又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比如,小说董立勃,诗歌周涛、沈苇,散文刘亮程,电视散文刘湘晨,文学评论韩子勇等等。有着新疆背景的如王蒙、毕淑敏的笔触早已不见了新疆。当然上述作者还多是局限于文学类的,而一些从事音乐、美术、舞蹈、摄影等艺术创作的,也只是热衷于来新疆采风,鲜有乐意将作品交付新疆出版业出版的。至于其他那些不是从事文艺创作的现今国内名人名家们,即使在新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后的只言片语也很少见诸于新疆的图书期刊,这包括如余纯顺、刘雨田之类以探险新疆出名的人物。这既是一种遗憾,也不能不令新疆的出版工作者们深思。
            另外,从广义上讲,文化工作室、文化传媒公司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作者资源。然而,遗憾的是,从2008年新疆工商注册统计的数字来看,全新疆登记的文化工作室不过10家,且其中4家因未注册而吊销;而登记的文化传媒公司100余家中几乎全是从事平面广告和会展策划宣传的。个中情形尴尬依然。
           三,读者资源。读者是决定出版业发展的真正上帝。没有读者,出再多的书无异于小儿梦呓。而新疆的现实却正是读者资源匮乏。应该说人口数量不足是限制新疆出版业本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尽管可能还有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第一,人口总量不足。截止2007年年末,新疆总人口2095万,同期,云南4543万,内蒙2413万,广西5092万,甘肃2600万。但更为关键的第二点,是汉语人口少。新疆47个民族成份中,绝大多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因此,民族成份多,文化差异大,造成了以汉语为阅读手段的人数少。全疆人口中,汉族人口820万,使用汉语的如回族、满族合计不到97万,满打满算汉语人口不过900万出头。这一数字远低于上述几个省、自治区的汉语人口数。与此同时,中国图书发行协会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参照体系——当下畅销书的界定——零售超过2万册。由此我们可以做个比较。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数超过13亿,其中汉族人口占92%(不含使用汉语的回族人口),即近12亿。以零售2万册计,意味着在汉语读者中只要每12万人拥有2本,此书就是畅销书!那么,新疆呢,900万汉语人口,同理可得:只要单书发行达到150本,该书就是畅销书!倘若你是出版商,这150本的需求,你敢开机印刷么?这也正说明了,某些意图凭借本地销售就想安稳度日的出版业的管理者纯粹就是妄想!而这也正是新疆出版业必须面向全国读者、参与全国出版业竞争的真正动力!
         四,印装资源。印刷、装帧是图书的脸面。一本好的图书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与内容相匹配的外在形式,即所谓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使再好的图书内容,要想让读者在每年近30万个新品图书中逐一翻阅再行甄别,那显然是痴人说梦。而要在林林总总眼花缭乱的图书当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眼球、捕捉读者眼神的莫过于图书的色相(食色性也),只有图书色相产生的直观感受才能形成读者购买的原始动机。近些年国内图书在国际出版业的发展带动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新疆图书印装工艺的质量与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这其中首要的原因当属新疆印装资源的相对匮乏。据新疆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2008年全疆涉及印刷的各类企业共计1868家,但涉及图书印刷的,据同期新疆新闻出版局统计,全疆有908家。然而,这908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3家。之所以讨论注册资本,是因为从注册资本可以大致得出该印刷企业的规模。如果不计厂房、土地,只计设备,一个初具规模能够完成从封面到内文四色印刷、裁切装订的印厂应该具有:大小轮转机各1台(约400万左右)、印制封面的四色平印机1台(300万左右)、装订流水线1套(300至500万),这就已经达到1000万的直接投资了,但即使如此,这仍属于常规印刷,若再加上其他印前、印后设备,如制版、扫描、照排、打样以及烫金、UV、起凸、覆膜、喷码等设备,整个投入至少在1500万以上。仅就设备建设而言,新疆具备如此规模的印厂不超过5家,尤其是能够完成封面全部特殊工艺并能保证质量的究竟有无还是未知数。试想,以这样的印装造就的图书能和内地以先进工艺生产的图书相抗衡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我们很多人对此无动于衷,一是对新疆读者的购买能力和鉴赏水准视而不见,二是对于自己图书的内容存在着“夜郎自大”式的强烈偏执。更为可怜的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一些部门还采取了保护落后的措施。譬如,正度32开(787*1092)的图书已经很难在书店里觅其踪影,而我们的“东风工程”招标中居然还规定着32开图书必须是正度32开,舍此不入!连开本上的突破都被禁止,谁家又愿意在工艺上舍得投入呢?新疆图书的印装质量和水平又怎能提高呢?
            从出版资源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疆出版业发展的窘境。欲突围,必须正视自身不足,切不可任其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实告诉我们,不做产业升级,不做资源深化转换,只凭输出初级产品是没有前途可言的。因此,就新疆的出版资源而言,原本处在劣势的资源需要我们强本固基,尚具优势的资源却需要我们与内地的名流名家以及优秀的图书策划人或机构来共同挖掘的。孙文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都应该且必须做一个识时务的出版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版资源浅析
"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焦点图文

热点阅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