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吾尔木卡姆的起源问题

2007-07-05 00:28:25  作者:塔玛·阿力·巴基耶娃 刘魁立译  来源:本站原创

     维吾尔木卡姆,作为整个东方木卡姆艺术中中亚的一支代表,将维吾尔人民的民间和专业音乐的艺术特点,汇集于一身。其优异之处在于能够深入人心;擅于反映人的精神生活的最细微的侧面,以及复杂心理的场景和形象;其特异的音调和节奏表现手法极富表现力;思想丰富,作品完整而有力。
    维吾尔木卡姆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问题在于对实际材料研究不够充分,同时也没有总结出一整套相关的研究方法。木卡姆创作的根本基础是活生生的现实本身,是现实在木卡姆艺人意识中的反映,是他对外部世界诸多典型事件的印象。木卡姆艺人的出现,是维吾尔音乐传统长期而有规律的发展的结果。这里要补充一点:在中亚,漫长的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使得音乐现象的风格变化进展极为缓慢。于是维吾尔的木卡姆创作得以长期存在,从而使当代的研究者有机会接触他们。
    木卡姆艺术体裁在发展初期具有原始的综合性特点,当时舞蹈、音乐、叙事诗和诗歌还没有分化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由于这种原因,在木卡姆中就可以看到上述多种艺术的各种风格的集合和融汇。应该补充的的是,在这一汇合过程中,传统体裁和木卡姆双向联系、交互作用的原则时时可见。
    木卡姆,就根源而言,于民间音乐风格以及专业的小型样式(赛乃姆、达斯坦)密切相关,这些内容在木卡姆套曲的达斯坦和麦西热普两部分中表现尤为鲜明。这一点使木卡姆在广大听众当中具有喜闻乐见、众所周知的特点,也使这一艺术有可能成为维吾尔民族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对木卡姆的理解是基于它的社会内涵,这正是文化交际的基础所在。
    是什么把木卡姆同叙事诗形式及其种种后天变异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呢?首先是对待被反映的现实所持有的哲学态度,是观察认识事务的客观性特点,是把握问题的宏大规模。在木卡姆中,能明显地感到有作者、讲述人的存在,这是抒情叙事诗的优异而独特的品质。这一特点对成为木卡姆套曲中心部分的维吾尔达斯坦这一抒情叙事体裁说来,极为突出。
    音乐舞蹈体裁更多地倾向于抒情,其功能在于表现内心世界,即直接回答各种情感现象的需求,满足要将之表达为声音和形体姿态的愿望。这一点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特点得到证明,音乐欣赏的前提是共同感受,在音乐演奏时,听众必然成为这一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当全面地感受木卡姆音乐时,它会给人以极大的感情冲动。
    必须承认,木卡姆产生的原因在于,维吾尔听众有极强的能力,能长时间地欣赏大型音乐结构的画面(这里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欣赏西域地区广泛存在的巨幅美术作品来,欣赏这些作品同样需要有相当的经验和智慧。),接受这种音乐结构需要人的复杂感情的投入,需要有更为发达的听觉,需要擅于领会音乐组合,擅于深入思考。木卡姆的直接感情作用因素取决于它以现实为基础的音乐形式体系。
    木卡姆艺术的发展受两种先决条件的决定。第一,它取决于同一定文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实践的需求,它以公众普遍感兴趣的形式来表现这些需求。第二,它具有“自我确定的特点”,即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源泉。运用现代的分期方法划分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成阶段和“渠道”的课题已经趋于成熟。在研究木卡姆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提出它本身的起源历史问题和起源理论问题,我们可以带有假说性质地将这一体裁发展地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
    (1)孕育和形成时期(4--9世纪);
    (2)定型化时期(9--13世纪);
    (3)古典时期(14--19世纪);
    (4)现代时期(20世纪)。
    中世纪地维吾尔都市呈现为稠密的居民点,同时是带有发达农业和畜牧业的农民经营的经济。这促成了木卡姆这种体裁得以孕育、发展。木卡姆源出于农民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继而在城市知识界得到继续发展和传播,也即得益于宫廷音乐家们和手工业者们的创造,在他们中间天才的乐师和民间作曲家大有人在。前苏联的一位从事比较研究的学者沙赫纳·扎罗娃对整个东方木卡姆的起源做了明确的分析。她认为,木卡姆“不单纯是文化的成果,而就其起源而言,是封建宫廷阶层的文化成果,他们将东方中世纪知识、科学和艺术的各种追求集中融汇于一身。由此便产生了专业套曲音乐风格的典雅,以及它们的古典诗歌倾向和形象丰富、感情充沛的特点。”同时这里应该补充的是,民间创作的基础使这一音乐巨著获得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演进、丰富、发展的广阔前景。
    传统表明,最初维吾尔人中间出现5个木卡姆,表现的是太阳、月亮、星星、大地和水。在整个中世纪的音乐文化中,木卡姆留下了十分鲜明可见的痕迹。在库车、吐鲁番、和田、哈密、喀什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维吾尔音乐同印度和波斯音乐相互影响。根据研究维吾尔音乐的中国当代学者谷苞的意见,木卡姆早在1400年前出现于西域,当伊斯兰教还没有段岫说敝辛鞔粗熬鸵研纬伞6蕴拼笄?5部作品(作者认为其产生年代为4世纪)和喀什地区维吾尔木卡姆进行结构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有很大的共同点。
    在维吾尔木卡姆孕育中,民间口头传统的小型专业音乐体裁--摩诃兜勒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一体裁系由纪元前2世纪中国外交家和旅行家张骞带回到新疆东部(最南不超过罗布卓尔),并进一步传播到中国中部地区。6~7世纪(隋朝),摩诃兜勒体裁(吐火罗语是“大型乐曲”的意思,维吾尔语为“琼乃额曼”)逐渐发展完善,具备了木卡姆组曲的形式。它由3个部分组成,包括:器乐序曲、歌唱部分和歌唱舞蹈部分。不少研究者认为,摩诃兜勒的痕迹,至今还可以在哈密和刀朗地区的木卡姆“乌鲁克兜勒”中见到。
    此外,众所周知,在隋朝,库车城内曾经生活过一位天才的维吾尔宫廷音乐家、作曲家百明达(曼吐尔)。他以音乐创作成果丰富而称著于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大型剧目《翁依吉·麻乌苏·乃额米希》(《十二代序曲》)和歌曲《卡笛姆·额尔迪嘎·凯蒂施》(《返回古老部落》)。但有可能,他的第一部大型剧目接近于“琼乃额曼”。
    西欧一位著名的东方学家劳伦斯

责任编辑:

关于 |维吾尔 木卡姆 起源|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