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汪洋又高调率领广东老总团出访东南亚四国,期间除了签订合同金额近109亿美元(156亿新元),也会见了四国的最高领导人,得到的礼遇简直有如国家领导人,广州《南方日报》昨天更以“新加坡三任总理会见汪洋”为封面头条标题。
在中国官场里,锋芒太露未必是好事,香港评论员张华就提出:《纽约时报》会把汪洋赞死吗?他认为,像《纽约时报》这样的西方传媒,过去极少吹捧中共官员,这回的赞扬可说是破了例,可能令汪洋锋芒太露,成为众矢之的。
张华指出:“胡锦涛固然得不到这些赞美之词,江泽民更是梦寐多年以求而不可得,当年他找来美国著名电视主持华莱士,在中南海和北戴河,漫步闲谈,换来的只是华莱士一连串有关极权政府等难堪的提问。此外,当年胡耀邦接受陆铿访问,敞开心扉说实话,包括他与邓小平和王震的矛盾,后来却成为他被打倒的理据。”
除了张华,广东省官员私底下其实也开始为老板担心。一名官员在与我吃饭时,就直接了当、开门见山地问我,境外记者对于汪洋这回高调出访东南亚有何看法,他更强调,他想听到的,不是华丽的官方说词,而是我们的心里话。由此可见,锋芒问题的确已受到关注。
很多时候,锋芒太露和把握时机只是一线之差,有人认为《纽约时报》的文章可能“赞死”汪洋,但也有很多中国网民认为,“汪洋把广告打到《纽约时报》了”。网上的一个贴子就说,汪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广东人的超前意识、求变思维、“敢为天下先”精神,非常巧妙地“推销”给了弗里德曼,这“广告”可做得“太到位”了!
我认为,通过弗里德曼来“广告”广东在环保和清洁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个把握时机的高明手段。弗里德曼是国际环保界的权威人士,今次到北京看奥运,汪洋把握时机,邀请他顺道到广东参访,亲眼看到广东在环保领域所做的努力,并给予认同,大大提升了广东和中国在外国人眼里的形象。
随着中国对境外媒体越来越开放,西方传媒自命为权力监察者的色彩虽然不减,但他们也应该会有更多机会看到中共官员处事态度和思维的逐渐改变。
另一方面,广东的制造业发展已走到一个瓶颈,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进行产业提升、吸引新的外来投资、同时鼓励广东企业勇敢地“走出去”。东南亚各国与广东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东南亚很多华人的祖辈都来自广东,再加上中国与东南亚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汪洋这回率领广东老总团出访该区域,也可说是很好地把握时机。
以平常心看待,有作为的中共官员锋芒毕露,对中国整体而言,其实是件好事。(作者 杨永欣)(原题:汪洋下南洋)
责任编辑:山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