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毯 陋室中的华美之光

2009-03-03 12:56:56 作者:admin 新疆都市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评论][去论坛交流]

“天上有多少云片,和田有多少花毯。”以玉石闻名的和田,也是新疆地毯的故乡。在和田,几乎村村有织毯作坊、人人会织毯工艺。和田人家里地上铺的,墙上挂的,炕上垫的,全是精美的羊毛毯子。和田地毯素以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而闻名于世,它是新疆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珍品。今天,就让我们从一张美丽的和田地毯说起……——编者

“萨郎”的伟大创造

萨郎(维吾尔语:傻瓜)阿克西凡不务正业,成天像个娘们那样沉迷于针头线脑。

他在炕边用胡杨木搭了个奇怪的架子,上面挂了些五颜六色的毛线。阿克西凡在架子下面一坐就是一整天。啥时候路过他房子门口,都能见到他跪在一张木条凳上,手里拿着村口铁匠特制的“镰刀”样的家伙,在那里装模作样地把线缠来绕去,又割断!

庄稼荒在地里都糟践了,父母生病也不去看……唉,萨郎阿克西凡成天就干这些莫(没)名堂的事儿!乡亲们提起这个不求上进的年轻人就直摇头。谁家的丫头子也不敢介绍给他。

多少年过去。终于在一个圆月悬空的晚上,萨郎阿克西凡在他那间摇摇欲坠的破茅屋里发出一声长啸——他痴迷半生的研究终于成功:第一张和田地毯就在2000年前的这个夜晚,诞生了。

人们围拢到阿克西凡的架子下面,个个儿瞪大眼睛惊得说不出话来——跳跃的胡麻油灯下,一张有着迷人图案的羊毛线毯子在这间简陋的茅屋中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华美之光。

用棉纱做经线,将彩色羊毛线在经线上打一个扣,然后割断形成栽绒。那用核桃皮、石榴花、红柳花、沙枣皮、苹果叶等物混合发酵后染色的毛线,历经百年也不褪色。阿克西凡创造出了流传千年的织毯方法,他一炮而红,并开始带徒授艺,很快桃李满疆。

千年沧桑

2000年过去了,“萨郎” 阿克西凡已成为传说中的“地毯之父”。如今在和田几个素有“地毯之乡”美誉的乡镇,织地毯早已不再是“不务正业”,相反却成了乡亲们创收的主要来源。这里的人们常说:“不会织地毯的姑娘找不到婆家,不会织地毯的小伙不好找媳妇。”

世间的事常常就是这样,每一个伟大事物的创造者,总要忍受一段寂寞的、不被理解的日子,只有抱定一颗百折不挠的心,不去理会那些流言蜚语,成功早晚会来叩门。我们的地毯之父在成功以前,不也被人看成是“萨郎”吗。

物有所值

拥有一张真正的和田地毯是我的梦想。看到二道桥店铺里那些精美、昂贵的和田地毯,总感到可望而不可及。要怎样华丽的宫殿才能与它相配?压在它身上的,也该是面纱上扑闪着大眼睛的美人儿吧。谁忍心暴殄天物,让这绝美的艺术品落入凡尘呢。

在一个没有浮尘的好日子里,我来到和田一间规模不小的地毯作坊中,探寻这古老手艺的秘密。

推开木门,一股热浪直扑面门。地下洒了一些水,使空气有一些潮湿。不大的作坊里,齐刷刷地坐着一排排织毯工,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见突然冲进来这么些长枪短炮似的相机镜头,大家有些不自在,只低着头无声地忙碌着。只一会儿,紧张的空气便舒缓开来。我走到帅小伙阿迪力身边,想看看男人织地毯会不会比姑娘们笨拙些。阿迪力幽默地挑了挑眉毛,表示乐意效劳。他和姑娘们一样,在条凳上长久地保持跪姿,“这么压着腿不麻吗?”我问。“习惯啦,麻达(问题)地没有。”阿迪力笑嘻嘻地说。

他头顶挂着各色毛线团,手里交换着拿起毛线按照图案要求熟练地缠绕到白色经线上,飞快地打一个结,用手中的弯刀一划,彩色毛线就被固定在经线上了,然后再用专用的工具“盘架”压紧,拿起长长的剪刀把毛线修理整齐……“阿斯塔(维吾尔语:慢点)、阿斯塔!”我连忙喊停,他的手实在太快了,根本看不清最关键的那个结是怎么打的,我请他再慢慢演示一遍。“这个嘛,很简单,就这样……就行了!”阿迪力又耐心地教了一遍。

看起来好像确实挺简单,我自告奋勇亲自下手。可线拿在手里,就是怎么绕也不对,见我急出了一头汗,阿迪力笑着摇头。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在一旁拿着盘架帮他压一压编好的线头。一边在心里想:天哪,这整整一大张地毯,要打几十万、几百万个结呀!毫不夸张地说,它的每一毫米都浸透着织毯工人的汗水。只有亲眼目睹过织造过程你才能明白,和田地毯的昂贵售价绝非炒作——它绝对配得上这个价。

在织毯工人千万次枯燥的重复动作中,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在惦记着今年地里的收成,还是外面跑的羊群?或许织地毯这份工作更适合那些情窦初开的姑娘。姑娘们的满怀心事不便对人说,于是就一边想着心中的秘密,一边手中上下飞舞着,一边忍不住要偷笑,心事就这样被一寸一寸编织进地毯,那地毯也就有了灵气,更柔软,更多情起来。

蓬荜生辉

只要有一位巧手的女人,再简陋的家也会变成宫殿。

到维吾尔族朋友家里做客,总能看到地毯的身影。在他们眼里,最值得称赞的不是有哪些高档家具,而是有多少条漂亮的地毯。“我家有一块宝贝地毯,是我妈妈十几岁还没出嫁时候织的。二十多年了,它嘛还是新新的,再放三百年都没有麻达!”和田姑娘阿依古丽自豪地向我炫耀她母亲的手艺。

纯羊毛织成的地毯冬天防潮保暖,夏天清凉舒适,所以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家里铺上地毯。地上、床上、院子里;铺毯、挂毯、座垫毯、礼拜垫毯、褥毯……有了地毯才像一个家,买西热甫也要在地毯上跳才能迸发出激情。

传统地毯的图案有“石榴花”式、“云纹”式、“五朵花”式、“巴旦木”式等等。毯面要光滑平整,毯板要挺实,色调要艳丽,图案要美观,满足了这些起码的条件,才能称得上是一块好地毯。

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将丝绸带出了国门,也让西方人领教了和田地毯的魅力。今天,在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的各大博物馆里都收藏着新疆的和田地毯与丝毛混织地毯。他们将和田地毯称为“东方式地毯”。

和田地毯用料考究,织工精细,这里面还有和田羊的功劳。和田羊毛纤维粗细适中,弹力大,拉力强,并且有丝一样的光泽,不掉毛,织出的地毯富有弹性,铺在地上踩过后绒毛能立刻恢复原状,不仅舒适耐用,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在清代,和田的地方官吏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中就有地毯,至今故宫博物馆还陈列有和田地毯。

除了当贡品,和田地毯在很久以前就作为高档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原内地。唐代丝绸之路繁盛时,首都长安城里就有专门经营西域地毯的店铺。南宋时,曾在高昌(今吐鲁番)设互市,专门交易丝毯之物。随着新疆地毯的传入,织地毯的工艺也传到了内地。至明代,陕西、山西、河南及江浙等地就能大量生产地毯了。可是被改良后的东西总不比原汁原味的地道,要买地毯,还是新疆的好。

本世纪初,新疆地毯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到今天,和田地区有6万多户农民建起了家庭手工作坊,每个乡镇又成了更大一些的集体作坊,最终形成工厂,整个和田地区的地毯产业每年创收3亿多元。

把分散的家庭式手工作坊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手工作坊(地毯厂),但是与家庭作坊比起来,这里设计的图案、技术要求、设备等都是一流的。农忙时节,男人们都下地了,地毯厂里只剩下些女人。冬季农闲的时候,男女都在一起织地毯,大家有说有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在和田县布扎克乡托乎拉村,433户村民,有280户家里都在织地毯。毛线是用自家羊身上的毛捻的,颜色是用当地的土法染上去,虽然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但因为图案单调、密度稀疏,这样织出来的地毯就算不上高档,每条只能卖三四百元,但这也是家庭中一笔可观的收入,让农民多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渠道。

关键词:和田,地毯

相关文章

和田地毯 陋室中的华美之光
"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焦点图文

热点阅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