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众所周知,突厥语中用于指称佛教僧侣(和尚)的tojïn一词,借自于汉语的“道人”。11世纪的穆斯林突厥语文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尔在所著《突厥语大词典》中将tojïn一词解释为:“tojïn——僧人,和尚。未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们的宗教首领。这些人和我们的伊玛目和穆甫提一样。tojïn任何时候都在佛像前读书或宣读异教徒的判决。愿真主保佑我们免受他们异教的亵渎。谚语曰:Bir tojïn bašï aγrïsa qamuγ tojïn bašï aγrïmas(一个和尚的头痛,并不是所有和尚的头都痛)。这则谚语是说朋友们正吃东西时,不能因某人患病便避开他。是劝众人吃饭时说的。”[1] 然而,汉语的“道人”通常指的是“奉守道教经典规戒并熟习各种斋醮祭祷仪式的人。一般指道教中的男性宗教职业者”。[2]《宋史·吴元扆传》:“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又如道士白玉蟾(道教南派第五祖)自称“琼山道人”。“道人”又称作“道士”。《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新序·节士》:“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
那么,突厥语为何不直接借用“僧人”或“和尚”(和上),而要借用“道人”一词来指称“僧人”、“和尚”呢?其实,在汉语中,最初也便是用“道人”、“道士”来指称佛教“僧人”的。与此相应,佛寺亦被称为“祠”,佛寺的主持僧人被称为“祠主”。“道人”一词,本指“有道术之人”。《汉书·京房传》:“道人始去。”颜师古注:“道人,谓有道术之人也。”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出现太平道,益州等地出现五斗米道,道教开始形成,“道人”、“道士”等称谓亦用于指称道教的宗教职业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
同《志》又云:“魏先建国于玄朔,风俗淳一,无为以自守,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及神元与魏、晋通聘,文帝又在洛阳,昭成又至襄国,乃备究南夏佛法之事。太祖平中山,经略燕赵,所迳郡国佛寺,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所犯。帝好黄老,颇览佛经……太宗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道武帝以后,北魏大体上是佛道并存,但无论是在统治集团中,或是在民间,佛教的势力都已远胜于道教。这期间,佛、道两教互相攻讦:道教徒提出《夷夏论》反佛尊道;佛教徒提出《正二教论》等非道崇佛。实际上,佛、道两教在论战中亦互有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