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志涛 董晓蕾
2月7日,乌鲁木齐大雾橙色警报再次紧急拉响,刚见到半天太阳的乌鲁木齐再次被浓厚的大雾包围,整整一天,大雾都没有散去。受大雾影响,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上午出港的28个航班全部延误,同时造成后续的25个出港航班延误,26个进港航班延误,3800名旅客滞留机场。
这只是乌鲁木齐2009年初持续大雾天气的一个缩影。据气象部门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乌鲁木齐出现大雾的天数累计达19天,打破了乌鲁木齐1月份历史记录(原纪录是2006年1月的14天),在整个气象历史上排行仅次于1958年12月的20个雾日,成为50年来雾天最多的一个月。气象专家称,乌鲁木齐已成为中国大雾天气发生最多的城市。
自进入2月以来,大雾天气一直困扰着乌鲁木齐。2月份的头3天,受持续大雾天气的影响,乌鲁木齐连续3次发布大雾橙色预警。据乌鲁木齐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窦新英介绍,未来一周内没有强冷空气活动,预计乌鲁木齐仍将以晴间多云、有时有雾的天气为主,大雾天气仍将继续。
历史罕见的持续大雾扰乱了乌鲁木齐市民的正常出行,2月初的大雾影响了乌鲁木齐机场76个航班,3600多旅客滞留机场;由于道路能见度的降低,造成市内公交车和短途客运经常晚点,交通事故发生率增加。2月3日,能见度仅有20米的大雾致使阜康市甘河子镇省道303线白杨河路段发生五车连环相撞的事故,致3人当场死亡,两人重伤。
乌鲁木齐燃煤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图为浓雾和烟尘掩映下的太阳变得“模糊不清”。
乌鲁木齐市郊清空(上)与市区(下)间污染分界带
城市在大雾中“病倒”
大雾除了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之外,也使乌鲁木齐空气污染问题凸显出来。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统计:2009年1月份的31天里,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仅有两天为Ⅱ级良,其余29天全为Ⅲ级或Ⅲ级以上的污染天,其中有18天在86个全国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污染指数排名最高。其中7日、11日、24日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最严重的1月7日污染指数更是达到500,这一数值已是环保仪器能监测的最大值。
冬季的空气污染严重地威胁到乌鲁木齐市民的身体健康。走在乌鲁木齐中心城区街头,感受十分明显:呼吸不畅,戴口罩的人变多了,空气中有股硫磺和煤烟混杂的味道,抬头望灰蒙蒙的天空,找不到太阳的方向,因光线昏暗,街边大厦上许多窗口白天也亮着灯光。
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往日的热闹景象已然不见,看不到市民健身锻炼的身影,只有一些老者在独自散步,还有几个少年在冰场上滑冰。正在散步的张大爷告诉记者:“早晨起来雾太大,雾中的空气有种呛人的煤烟味,稍一活动就感到胸闷,老人们都不出来晨练了。”
工业生产企业占据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80%
浓雾和烟尘环绕,乌鲁木齐标志性建筑之一——七彩楼不再“清晰”
在水磨沟某滑雪场记者看到,周末来滑雪的市民很多,来滑雪的李先生说:“来山上玩滑雪有个最大的感触:空气好!连呼吸都变顺畅了!”
在青年路某社区院内领着两岁儿子散步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怕再得肺炎,孩子已经一个多月没好好到户外活动过了,等天晴了一定要到公园去一趟,总窝在家里也不是办法!”
“三年前我得了慢性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就会发作,特别是最近一两个月空气太差,我都不敢上街,走在街上连呼吸都困难,喘得特别厉害,咳出的痰都发黑。”已入院治疗一周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冯嘉伟边说话边咳嗽。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记者询问门诊挂号处的排队者,其中来看呼吸科的占半数以上。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何元兵告诉记者,近期门诊量和入院患者明显增加,大雾空气中的硫化物等污染物增多导致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专家提醒市民,在大雾天气中有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应该减少外出或锻炼,以免疾病复发或加重。
政府开药方、治顽疾
2009年1月7日,一名乌鲁木齐市民在雾中骑车前行。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2009年1月7日,乌鲁木齐市区被大雾笼罩。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乌鲁木齐空气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98年,乌鲁木齐名列全球十大污染最重城市的第三位,2000年,全国46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乌鲁木齐排列倒数第一;2002年,乌鲁木齐在全国47个环保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面对严峻的现实,乌鲁木齐市政府在1999年正式启动“蓝天工程”,痛下决心治理空气污染问题。政府计划在五年的时间里,将通过集中力量治理煤烟型污染,加大清洁能源替代步伐,提高大气的质量。计划到2004年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340天,其中二级和好于二级280天。
2002年11月22日,乌鲁木齐清洁能源办公室又宣布:乌鲁木齐在今后三年将投资36.33亿元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集热、天然气入户等清洁能源建设,2005年后,首府冬季空气环境质量将达到国家三级,全年空气质量日均值达到国家二级(即良好空气)。
2004年5月,乌市市委实施第二期“蓝天工程”,确定了新-轮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实施方案,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在2004年至2006年,要力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7年至2008年将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此外,到2006年,全市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0%以上。到2008年,确保全市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85%以上。
2009年1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又召开新闻通报会,确定了环保新目标:从2008年到2010年,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达标天数每年比上年增加1%,到2010年达到73%,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到2.18吨标准煤/万元,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38万吨之内,烟尘排放量控制在5万吨之内。
2008年12月29日下午,在乌鲁木齐西大桥附近大雾笼罩,过往行人戴上了口罩。
“蓝天工程”实施十年来,乌鲁木齐市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力图解决乌鲁木齐大气污染问题,但取得的成效却并不让人满意。据2008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公布,在地级及地级以上有十一个城市空气或水质欠佳。其中,乌鲁木齐因空气质量较差上了“不合格”名单。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乌鲁木齐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是258天,2005年是256天,2006年是246天,2007年是252天,2008年是261天。可以看到,近几年乌鲁木齐的每年都有100天左右是Ⅲ级或Ⅲ级以上的污染天,而这100个污染天大部分集中发生在冬季,因此乌鲁木齐市民并没有显著感受到乌鲁木齐空气污染状况的改观。
有乌鲁木齐网民在博客中这样写道:乌鲁木齐的蒙古语中本意为“优美的牧场”,难道乌鲁木齐真的暗和了汉语“乌”字含义的“乌烟瘴气”吗?
顽症难处 难在何处?
阴霾笼罩的乌鲁木齐市区(2007年12月13日摄)。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一直被阴霾笼罩,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城市空气污染有所加剧。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阴霾笼罩的乌鲁木齐市光明路(2007年12月13日摄)。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一直被阴霾笼罩,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城市空气污染有所加剧。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乌鲁木齐的大气污染就像医学上的疑难杂症,不可能用一剂猛药就能药到病除。”乌鲁木齐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芮溧红告诉记者。
这些年来,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拆并锅炉,集中供热、推广清洁能源、治理机动车尾气、控制工业废气污染、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开展热电联产等措施改善空气质量。但为何还是难还乌鲁木齐蓝天?到底什么因素阻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一、自建房燃煤散烧 小锅炉拆了又建
乌鲁木齐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城市,居民冬季采暖是空气污染物重要来源。因此拆并锅炉,实行集中供热,成为消除煤烟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乌鲁木齐市政府连续多年推进拆并小锅炉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拆除了2万多台小锅炉。
芮溧红总工程师告诉记者,随着乌鲁木齐市“撤村建居”工程逐步深入,郊区乡村变成了城市辖区,村民变成了市民,很多没了土地的村民不约而同地采取建屋出租的方式维持生活。一方面由于乌鲁木齐市供热管网还没有铺设到这些地方,另一方面,村民自建房面积大,集中供热的费用远大于村民自采取暖方式,使得拆掉小锅炉难度相当大。村民自建的小锅炉仍不断涌现,使得小锅炉的拆并工作进展艰难,现在仍有1万多台小锅炉。这种燃煤散烧的取暖方式仍是造成乌鲁木齐冬季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实力不强制约新能源推广
转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是政府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新的清洁能源普遍成本过高,以目前乌鲁木齐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
新疆的天然气资源丰富,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开工建设,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成为可能,据测算,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成投产后,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会提高1至2个百分点。同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
但据芮溧红总工程师介绍,制约乌鲁木齐发展天然气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给乌鲁木齐天然气配额十分有限,现有的配额主要是用来保证居民生活用气,由于供气紧张,连汽车油改气项目也被叫停,其他方面根本无力顾及。而且国家从产业政策上也不鼓励用天然气这种优质燃料作为供热能源。
另一方面,乌鲁木齐煤炭资源丰富,且价格非常低廉,在成本方面远低于天然气等其他清洁能源。尽管受益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天然气的配额会有所增加,但企业考虑到天然气成本比煤炭高得多,不愿改用天然气作为能源,经济因素的制约使得天然气的推广进展缓慢。
2007年12月13日,两位市民穿过乌鲁木齐市河南路。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一直被阴霾笼罩,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城市空气污染有所加剧。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阴霾笼罩的乌鲁木齐市区(2007年12月13日摄)。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一直被阴霾笼罩,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城市空气污染有所加剧。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三、城市化的加快影响了治理效果 政府宏观调控滞后
近年来,乌鲁木齐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也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仅2006-2008年新增机动车就有8.5万辆,而且目前仍在以每天落户百余辆的速度在增加,机动车保有量年增长率约为15%,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建成区,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浓度贡献率分别达到40.1%和94.1%。
在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宏观调控明显滞后。芮溧红总工程师说:城市宏观调控的滞后,也影响了污染问题的治理。最明显是城市热网建设,由于热网建设速度跟不上,不得不先上马集中供热,等到热网建成,集中供热的项目早已经投入使用,形成了足够的供热规模了,这个时候再进行拆除,就极其困难。
再比如小锅炉的问题,由于规划不到位,本来应该是基础设施具备了再建房,但现在是建好了楼再等集中供热,等不到了只好自己建锅炉供热,你不能让楼里的居民冬季不采暖吧?结果过了两三年,集中供热的设施具备了,他又不愿意并网了。
另外,大型工业企业污染排放量巨大,是乌鲁木齐市最主要的污染源,但是由于基础研究实力的薄弱,技术力量的落后,这些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到底是怎么影响的,在布局上应该怎样进行?还没有个全面的认识和规划,这也影响了对乌市大气污染的治理。
治污的突破口究竟在何处?
根据乌鲁木齐的《乌鲁木齐市热电联产规划》。2010年以前乌鲁木齐市将建设八道湾区域热电厂、米东区域热电厂、红雁池区域热电厂和大湾区域热电厂等四大主热源点,远期还将建设西山热电厂、城北热电厂两个主热源点。在热源点建设的同时,乌鲁木齐将各热电联产规划供热范围内的热网建设也将同步进行。
同时,乌鲁木齐市政府还在积极做电采暖的规划,计划扩大电采暖、电锅炉的覆盖面,利用城市周边新建电厂富余的电力,实现电和热的综合利用。规划中明确规定,在2020年乌鲁木齐现有冬季供热面积中,实行30%的供暖面积用电采暖。
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治理乌鲁木齐的大气污染,第一是要用替换清洁能源,先把煤变成气作为能源,第二要把乌鲁木齐的煤变成电,用电来代替能源。比如说在准东地区、在甘泉湖地区,能够达到1千万千瓦和500千瓦的装机容量,就能够把电拿过来之后解决乌鲁木齐的整个供暖问题。因此只有用电,我们在准东地区储存了七千亿吨煤,用来发电,来解决乌鲁木齐的供热问题,从而彻底解决最根本的空气污染问题,让乌鲁木齐有一片蓝天。”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