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河养大的文明之都

2009-06-17 19:18:34 作者:田雄 来源:维吾尔在线论坛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评论][去论坛交流]

e; W# Y9 c8 v5 U; D
   喀什噶尔,喀什噶尔河养大的文明之都3 g. s; C$ S, _: E& g
   许多的风景随着塔里木河流域消失的支流而败落或衰亡,而发源于支流的许多文明依然活着,像她的母亲塔里木河一样,依然屹立在历史的前沿,接受风沙的吹打和锤炼。喀什噶尔,新疆南部,帕米尔山脚下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古丝路南北中三道交汇重镇,丝路明珠。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喀什”。两千年前的国际商埠。南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亚名城,新疆的第二大城市。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风沙大的城市”,“守旧落后的城市”——光彩或阴暗,洁净或浑浊——这就是喀什,一座靠喀什噶尔河养大的城市,迈着沉重的脚步,承载着西域文明的神秘,艰难地蹒跚在时代的行列中,古老、神秘,又遥不可即……
    _9月26日的黄昏,我拥抱了这座南疆之城,在它的怀抱里,短暂的约会,让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端详她美丽而沧桑的容颜,还没能够仔细揣摩她绵延的心跳,就这样仓促地告别,在黎明的喀什机场,登上飞机的刹那,我蓦然回首,熟睡的喀什,正像一位羞涩的维吾尔族少女,黑色的蒙面纱巾上一双澄清剔透的眼睛恬静地把世界的繁杂拒之心灵之外,无力触摸,无法想象——这古今结合的生态文明!1 N8 H/ P9 ^0 a/ U
悟不透的喀什民居
      历史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出使西域的张骞抵达疏勒城(喀什噶尔)时,惊异地发现此地已是“有市列”的“王治疏勒城”。到喀喇汗王朝时,当时的阿不都克里木·苏吐克布格拉汗把王宫就设在布拉克贝希以南的高地上,在王宫周围修了4.5公里的城墙,同时还修建了“欧尔勒达大门”,“喀日克大门”,“苏大门”,“托克扎克大门”四座城门,喀什噶尔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 t3 D, H+ s1 t. y
内地城邑建筑讲究中轴对称,而喀什古城却无中轴线可寻。它是以艾提尕清真寺为中心向外随意布局,街道蜿蜒通幽,密如蛛网,进入难辩。后来喀什的城建专家为了提示外地人,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很高明的创造,凡是走在铺有六角砖的巷子,就是一条可通往大路的“活路”,凡是走在铺有小长条砖的小巷里,那就是“死路”一条。
           古城小巷两旁,全是土一色的泥巴屋。在现代文明改造后的喀什,伫立了千年的泥巴屋才依稀可寻到曾经古城的风韵。每一个泥巴屋都有一座本色的双扇木头门,上端和下端均钉着几个铁皮打制成的装饰簪(喀什人把门面看得无比得重要,这是对美好生活憧憬得一种象征),越发显得古老了。房子得外观几乎一种造型一种土色。墙上因常年风吹雨打和沙尘得侵袭,无尽的伤迹在向每一个到此驻足的游人讲述着古老土屋的艰辛岁月。5 D1 n2 k$ {# u5 X
          如今漂亮的现代高楼大厦在这座城市比比皆是,游人不陶醉其间,而留连于这原始的土屋。我,仿佛读懂了现代城市的无奈,但依然读不懂喀什的泥巴屋。" F% \- S3 a5 i3 a% o) u$ d: {
        泥巴屋内却是另一番独特之景,像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你看到的是淳朴,而感受的却是无比的热情。
       扣响泥巴屋之门,“切莫(谁)?”迎着我来的是一个姑娘甜美的声音。
         “曼(我)。”现学的喀什方言一听就是外地人,只好改为普通话,“小姐,我,记者,从北京来,可以到你的院子看看吗?”$ b$ v4 U( S5 a3 ~6 _8 C- E
门“吱呀”开了,三四个人惊异而喜悦的目光打量着我。开门的年轻姑娘热情地招呼“开赛(请进)!”
      我进得院子,由于小,进屋我只能侧身而入。年轻的姑娘为我掀起了正屋由沙枣核串起来的门帘,把我让进屋。站在屋里,我环顾四周,啊,好打的屋,好大的炕!中间屋的左右各有一个大套间,左边是铺着花毯的地炕。屋子足有20平方米,炕也有这么长。相比之下,中间屋就小得多,不过五六平方米,高出地面约一尺的炕就占去了一大半。左右两间屋差不多,不同的是,右屋是主人的卧房,墙两面均挂着一条长方形地毯,一条是喀什传统的蓝底红花的石榴毯,古朴而典雅;一条是几何图形为主的和田地毯,颜色华丽而高贵。西墙上镌雕着四个大小不等的壁龛,透出浓浓的文化氛围和主人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翼。回到院门口,我才发现这房屋是楼层结构,房顶还有几间房子。外表依然是土色,依然是那般土气。% o! E) b/ c/ w+ _/ R7 Y
         漂亮的喀什女主人让我品味了喀什民居的“外粗内秀”的内涵。在这个已经日益被钢筋混泥土包围的城市里,还能够有这样一番天地继承喀什的古文明,我不禁油然起敬。泥巴屋的粗糙甚至有些丑陋,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最具灵性的一面。泥巴屋,将喀什的文化之灵深藏在小院之内,壁龛之中,不显山露水,不张扬浮夸,不就是喀什民居的独特之美么?
        然而,在现代文明对城市的改造中,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消失掉了,即使是保护性的修缮,但更多的味道已经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喀什的泥巴屋会不会重蹈这样的命运,我不知道。但在喀什的另一偶,被称为“悬崖乐园”的泥巴屋正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在喀什老城东北端亚瓦格街突兀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叠落着一大群泥巴屋。这些老城最高的建筑堪称历史的奇迹,凡是走过东胡那座打道,任何人都会把最纯净的目光给予这群泥巴屋。4 Y7 ]# B/ h; N) ]4 X& H! J6 a9 r; `
          这里叫“江浩汗”,东北面十几丈高的断崖绝壁,让生活在这里的孤寡老人们买面挑水都难。那路真难走啊,山城重庆也没有这么难行过,但难归难,人们仍然苦恋着这个地方。
      翻开亚瓦格的历史,就不难理解生活如此的喀什人的恋根情结了。
        一千多年前,这里是雄踞喀什,坐拥南疆的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维吾尔人骄傲地称其为“我们欢乐的家园”。它的西端,曾是王宫大门的所在,它的对面是名闻中亚的艾提尕清真寺。古代统治者和他的臣民如此钟情于亚瓦格,不仅因为它的“王者之气”和享有“小麦加”之称的宗教胜地,而且还因为这里有由地下水渗出而形成的九眼泉。生活在这里的喀什老人坚定地认为这是“真主的恩赐”。可以如今已有四股泉眼干涸了,就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余下依然潺潺流淌的五股泉因各自神奇的故事而名声在外——珠泉,石头泉,龙泉,渡槽泉,诗圣泉承担并养育生活在这里的喀什人的重任。+ {# I3 d6 Z+ u' J) l1 y8 d
        然而,作为一个过客,我又不由想到已经从喀什的历史中消失的另四眼泉,它们的消失无声无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是后人的疏忽还是确实无名,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无法考证了。而剩下的五眼泉是否会在若干年后重蹈覆辙呢?是不是名字也会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一起被后人遗忘呢?没有人能够回答自己。2 @# Q# m. r/ J
        听说,喀什为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环境好一点,在附近盖起来了高楼,鼓励他们搬进新居,但许多的“江浩汗”人不愿离去,依然守着他们的故居,守着他们的历史。我在怀想,这些上千年的泥巴屋如今带上了“危房”的帽子,也许真的无法再延续守护喀什古文化的重任了,退去历史舞台,完成新旧文化的更替,不失为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然而,历史的使命太沉重了,谁,都不能,都不愿做出背井离家的选择。
      走在“江浩汗”时宽时窄,忽高忽低,极不规则的巷道上,顶着因拥挤和密集而成名的“过街楼”走马观花,实在有些愧对喀什,但小巷中比比皆是的“过街楼”,让我对泥巴屋的未来多了一份自信。这些顶头凌空修建的“空中楼阁”的地基是小巷两则房屋的墙壁,用两堵不很结实的土墙支撑一座面积有10平方米的空中房屋,的确有些让人汗颜,但它就是这么坚强地耸立了上百年。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说,看似遥遥欲坠的过街楼,从未见到哪一座跨塌。这种悬而土的楼,靠不住的“楼”却靠住了。于泥巴屋而言,是不是也有这样好运呢?: v! d" z. m* ^2 h& n0 ?* {
     “江浩汗”人守着世代而居的土屋,恪守着上千年的传统习俗,知足而满足地面对着现代城市的歌舞升平。2 a+ O+ ^% m  J! |. }: O
4 w+ c7 R2 A: \
作者/来源:田雄
关键词:喀什噶尔文明
喀什噶尔河养大的文明之都
"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焦点图文

热点阅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