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泛突厥主义的复苏及其未来走向 (1)

2008-04-29 00:29:57  作者:  来源:互联网
简介:泛突厥主义 (Pan Turkism)是一种主张将土耳其、俄罗斯、阿富汗、中国以及中亚诸国境内所有突厥语民族联合为一体,建立“大突厥斯坦”(GreatTurkStan)的跨国民族主义思潮。

泛突厥主义 (Pan Turkism)是一种主张将土耳其、俄罗斯、阿富汗、中国以及中亚诸国境内所有突厥语民族联 合为一体,建立“大突厥斯坦”(GreatTurkStan)的跨国民族主义思潮。泛突厥主 义具有百年的兴衰史。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中亚地区5个前苏联的突厥 语系国家的独立,它再次对当今中西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一、泛突厥主义的早期历史 演变泛突厥主义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世纪沙俄统治下的克里米亚伏尔加河流域的突厥民族知识 分子中。伊斯马伊勒·加斯普林斯基(Ismai1Gasprinski,1851—1914 年)是泛突厥主义的首倡者,被称为“泛突厥主义之父”。泛突厥主义的出现及其早期活动,是突 厥民族等弱小民族处于沙俄大民族主义政治和文化强势下的抵抗性反应。它代表了中亚地区刚刚被 征服的民族坚持自己的传统信仰和民族渊源、抵制斯拉夫主义政策的反抗情绪,<1>(P189 )表明他们力图借助具有一定共性的语言文化作为激发民族聚合力的手段以建立一个强大政治实体 。20世纪之初,泛突厥主义曾泛滥一时。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创立后,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 尔反对“建立包括从地中海到中国海的各个突厥民族在内的大突厥帝国”的主张,明确宣布:“泛 突厥主义不能成为我们的原则或必然的政策。因此,新土耳其政府的政策是坚持独立,立足于土耳 其民族边界之内自己的主权之上”。

<2>(P45)凯末尔总统还处决了一大批泛突厥主义骨干 分子,由此,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明显衰落,进入低潮期。二战胜利后,世界形成美苏争霸、东西 方冷战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在此情况下,泛突厥主义活动的余地大为减少,发展艰难,基本上处于 蛰伏状态。二、后冷战时期的泛突厥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席卷 全球。而苏联解体后,中亚、高加索地区的一系列突厥语国家的独立,使泛突厥主义者欣喜若狂, 认为这是恢复大突厥联盟、重温奥斯曼帝国旧梦的“三百年难遇的良机”。当时的土耳其总统厄扎 尔就酝酿着“从波黑到中国”的“大突厥联盟”计划。土耳其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实施着一些大突厥 民族主义政策。土耳其右翼民族主义政党和伊斯兰组织的大突厥民族情结在事实上影响着政府的决 策。1990年12月,苏联突厥语共和国和其他国家突厥语族代表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二届突厥 斯坦国际代表大会,鼓吹各国突厥人在政治上要协调一致,建立世俗化的、民主的、西方式政教分 离的突厥人联合体。1991年4月,第二届突厥民族研讨会在苏联的喀山召开,苏联的5个突厥 语加盟共和国和6个突厥语自治共和国均派人参加。会议重申加斯普林斯基提出的泛突厥主义基石 ———“语言、思想和行为的一致”,声称其“目的就是为了重建一个整体的突厥社会”。

<3> (P346)之后,苏联境内各突厥民族立即着手进行文字改革,朝语言统一迈进。1991年苏 联8·19事变发生后,中西亚地区的泛突厥主义活动更加频繁。1991在土耳其召开的欧亚大 陆新格局研讨会上,苏联的突厥语国家、土耳其,以及欧美的约80名代表,围绕建立何种形式的 突厥联盟展开讨论。其中阿塞拜疆的乃曼托夫博士认为,突厥联盟应仿效欧共体,成为主权国家的 联盟。<3>(P346)1992年,土耳其倡议召开了第一届“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至2 001年6月已举行了7次。1994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二届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其中 心议题是“确认突厥语国家走向一体化”。

<4>(P543)之后,土耳其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关 系迅速发展,交往日益密切。如1992—1997年,土耳其总统3次访问哈萨克斯坦,与之签 订了包括《友好合作条约》在内的56个文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等各个领域。土 耳其与其他中亚国家也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等多项协议,每年都有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应邀访问土耳 其。苏莱曼·德米雷尔当选为土耳其总统后,非常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仅在199 6—1997年就对中亚地区进行了5次访问。

<5>(P292)巴格切里领导的、具有强烈民 族主义倾向的土耳其人民党在1999年土耳其大选中取得胜利后,土耳其政府通过每年举行中亚 与高加索地区突厥语国家领导人峰会,进一步加大自己在上述地区的影响力。

<6>2000年1 0月,土新任总统塞泽尔先后访问了中亚四国,以进一步密切双方的关系。2001年8月,土国 家安全会议正式出台了对中亚地区的“积极参与”战略,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宗教方 面对中亚诸国施加更大影响。

<7>2001年10月21日,土耳其外交部长杰姆对中亚国家进 行了正式访问。可以看出,土耳其政府在中亚地区追寻着长期目标,并希望中亚突厥语国家进一步 向土耳其靠拢。<6>长期偃旗息鼓的泛突厥主义何以在冷战后再趋活跃,这与下列国际背景密切 相关:首先,冷战的结束导致中亚地区的制衡力量被削弱,制约民族主义的国际机制消失。在美苏 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下,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整个世界民族主义的发展 都受制于美苏的战略利益,当时几乎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运动都带有美苏对抗的影子,可以说,世界 的民族矛盾均从属于冷战格局,处于次要地位,发展极为缓慢。

<8>(P299)但是,冷战的 终结,使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超级大国对中亚地区的制衡力量被削弱。同时,国际社会的相对 无序,使过去制约民族主义发展的国际机制消失。在此情况下,长久以来深受压抑的民族主义奔涌 而出。作为地区强国之一的土耳其趁势而起,泛突厥主义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死灰复燃。其次,前苏 联突厥语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观念的飙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些国家的民族分裂势力发 展迅猛,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不断增强。除塔吉克斯坦外,中亚其它国家的主体民族均属于突厥 族,而塔吉克境内也有大量突厥族人口,当地居民在宗教上多是与土耳其一致的逊尼派。鉴于与土 耳其在血缘、地缘、宗教、人文和习俗上的密切联系,他们纷纷寻根觅祖,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 在此情况下,各国国内的泛突厥主义思潮也开始涌动,各种组织纷纷建立,各种宣传泛突厥主义的 媒体也大量出现。中亚有的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谈到:“如果东盟或欧共体能够存在,那为什么不 能有一个把突厥人联合在一起的联盟呢?”<3>(P347)而西方的支持和土耳其自身良好的 经济状况、已基本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日趋稳定的政治体制、政教分离的政权模式、中亚通往欧洲的 商路以及可向中亚提供援助的物资基础等,这些对中亚国家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再次,土耳其积极 向中亚地区渗透,以期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苏联解体后,土耳其总统厄扎尔曾多次访问中亚诸 国,其目的“不仅是需要同新独立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实现建立强大的突 厥国家联合体有关。他是泛突厥主义思想的拥护者,这一思想主张团结从贝加尔湖到地中海和多瑙 河的整个突厥世界”。

<9>(P151)在中亚的争夺战中,土耳其在地缘上虽不及伊朗,但可 利用同中亚国家在种族、血缘、语言文化上的优势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土耳其还拥有远胜于伊 朗的经济实力,2002年其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820亿美元,而伊朗仅为1075亿美元左右 ,这使土耳其在争夺中亚方面处于有力地位。事实上,民族的一致性使中亚四国(除塔吉克斯坦外 )对土耳其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与亲近感,在其独立之初,便把发展与土耳其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 重点。1992年哈萨克斯坦就表示,土耳其在其邻国中占有特殊地位。同年,乌兹别克要求土耳 其而不是独联体代表其在国际机构和国外发言。

<10>(P369)1992年土耳其与5个突 厥语国家首脑在安卡拉开会,厄扎尔总统在开幕式上说:“我们有共同的根,我们是同一棵大树上 的枝杈,如果我们能对这个历史性机会做出评价并避免错误,我们就能把21世纪变成突厥人的世 纪。”<3>(P348)厄扎尔不顾病弱之身,病逝前不久还对中亚各国进行旋风式访问,并在 访问期间多次强调“土耳其的利益是从亚得里亚到中国的长城”。

<11>(P103)政治上, 苏联解体以来,土耳其第一个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立即着手同中亚国家建立密切关系,至1992 初,土耳其在所有中亚国家设立了大使馆,并成立了“中亚突厥语国家共同体”和突厥语国家元首 定期会晤机制。土政府官员对中亚诸国的访问十分频繁,交流的级别涵盖了从上至下的所有层面。 经济上,土耳其不惜血本给予中亚国家巨额援助。1992年,苏莱曼·德米雷尔总理在访问5个 突厥语国家时,向其提供了7.25亿美元贷款、

责任编辑:

[1] [2]
关于 的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