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分析及其对策

时间:2007/07/02 栏目:文献与数据, 资料库 来源:阿布都外力·依米提 字体:

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分析及其对策
--------以维吾尔族为例

阿布都外力.依米提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维吾尔族农民受传统的文化和汉语交际能力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力的流动比率很低,这影响维吾尔族农民收入的提高。本论文阐述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响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
A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Labor Migration of Rural
Ethnic Minorities and Measures
----with the Example of Uighur Floating Population
Abduwali.himit
(Recearch centre for monorities of northwestern China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China)

Abstract : Population mobility has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 he minority regions . This article is analyzed the life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t floating minority population, and some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 have an effect of hindering on Rural Ethnic Minorities.
Key words:Uighur; Rural labor ; Transition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文教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过去的20年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6%[1]。美国有些学者认为“在中国今后的30年里,如果迁移障碍逐渐撤除,城乡收入水平在人力资本可比的条件下达到几乎相等,那么劳动力部门间转移可以对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 [2]。新疆属内陆边疆地区,截止2004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25%。在各民族中,维吾尔族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780.25万人,占39.75%.新疆是维吾尔族相对聚集的地区,其99.4%的维吾尔族人口居住在新疆境内。由于维吾尔族具有不同于汉族的体质,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离开本地区,流入非民族地区将比汉族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新疆农村地区人多地少,尤其南疆地区更为突出。新疆95%的人口集聚在占总面积4∙3%绿洲上。绿洲人口密度为249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倍多[3]。全区人均耕地面积3.2亩,其中南疆2.5亩(克州1.4亩、喀什2.4亩、和田1.5亩)。目前,新疆农村劳动力405.69 万人,按农村劳动力人均12-15亩耕地计算,剩余劳动力在180万人左右。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经济占的比重大,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收入一度徘徊不前。2004年,南疆四地州共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52. 2万人次,劳务创收达到5. 6 亿元以上,实现农牧民人均劳务增收平均为26元,其中和田地区为10元、喀什地区为24元、克州为40元、阿克苏地区为30元。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劳务收入不到150 元,比全国平均少近800 元[4]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为7.6%,而全国的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34%。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难于转移。据第五次人口普查, 维吾尔族人口的80%从事第一产业。尤其是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四地州的维吾尔族农牧民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95%以上。因而新疆的农民问题与民族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基础环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新疆的维吾尔族农民与全国同步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虽然民族交往在新的市场机制下不断加强,但交往中因族群文化差异也引发了一些隔阂;在劳动力市场上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因竞争力较弱也造成了一些就业矛盾[5] 。劳务性工资收入少是维吾尔族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内地其他省区的主要原因。这引起新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年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而新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差距达768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新疆统计年鉴历年。
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编:《2000 年人口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2000年全中国有85. 2 %的人居住在出生的市县区内,少数民族平均达到89.3 %。居住在所出生的省以外的比重,全国平均为6. 2 % ,少数民族为3. 7 % ,说明少数民族较少离开出生地,即使离开,也多为近距离,出省者较少,其中维吾尔族出省者仅占0. 2 % ,充分反映出人口分布的凝固性。在不同民族之间,省内迁移流动率差异较小,省际迁移流动率则相差悬殊,这说明大部分少数民族较少进行远离本民族传统聚居区的人口迁移,其中维吾尔族的省际迁移流动率仅为0. 1 %。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迁入率(1995 - 2000 年迁入数对期末人口数的比率) 以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最高达26. 9 %。对比之下,新疆的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等则不足1 %,差异的确很悬殊[6] 。新疆农村有180万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44%,却只有1%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近三年,新疆平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2万人,而每年外地进疆的务工人员超过了100万人。转移劳动力中99%在新疆境内就业。
2000 年中国部分民族的农业户口比重和人口迁移流动率( %)
 
民族  户口不在
本乡镇街道  农业
户口  出生地构成     5年内人口迁率   
      本市县区 本省外市县区 外省 省内 省际   
壮族 8.8 87.1. 88.6 7.5 3.9 6.0. 2.5   
回族 13.7 65.6 82.4 11.1 6.5. 9.6 1.8   
蒙古族 12.6 70.4 85.6 9.4 5.0 9.7 1.9   
藏族 5.6 88.6 93.4 5.5 1.1 4.1 0.8   
维吾尔族 5.7 79.7 94.6 5.2 0.2 4.1 0.1   
少数民族合计 8.5 82.3 89.3 7.0 3.7 6.3 1.8   
全国总计 12.3 75.3 85.2 8.6 6.2 7.7 2.8 
资料来源: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民族研究:2005 年第1期。
二、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
1.维吾尔族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几个族群可能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着结构性差异,教育方面的结构性差异会影响族群成员的职业分布,而职业分布结构的不同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结构,并进而影响到该族群的消费水平和社会地位[7]。农民的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进而影响农民兼业转移或专业转移。新疆全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7.24%,小学程度的占42.84%,初中程度的占40.81%,高中程度的占6.62%,中专及以上程度的占2.5%。以上数据显示,当前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还相当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国为7.67年,新疆为7.08年[8]。在教育水平统计数字的背后,还可能存在因实行民族语言教学而带来的在知识水准和工作能力方面与汉族学生的差别。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农村地区,有很多初中,高中毕业的维吾尔族青年的汉语交际能力还很差,他们去外地打工也与本族文盲一样遇到汉语交际障碍。这使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与汉族相比,大部分维吾尔族农民受制于经济、文化以及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人口迁移流动率比较低。不懂汉语之成为他们出门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影响他们脱贫致富。

2.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维吾尔族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本民族语言,这样限制并减少了和当地汉族居民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语言方面的差异带来交流的困难,造成彼此的距离和隔阂,有时因语言不同还可能造成交流双方之间的误解;而在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增加族群之间的文化隔阂,影响移民与本地族群成员的日常交往和合作[9]。
维吾尔族素有经商的传统,他们在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宗教在维吾尔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常生活中宗教气氛比较浓,宗教意识比较强。维吾尔族在饮食上需要清真食品,在信仰上需要清真寺,在葬俗上还需要专门的土葬墓地等。当前新疆总人口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占六成,农村居民中“穆斯林”成份更高,维吾尔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与大部分汉族人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影响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故不便在内地就业。

3.社会中对少数民族的有些偏见制约维吾尔族劳动力的流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体质上与中国的其他民族有差异。他们去非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一些大城市的饭店、旅馆以“客满”或“另有预定”等借口, 拒绝接待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员, 个别饭店、旅馆甚至明文规定拒绝接待少数民族旅客。这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更为不利。一些用工单位,借口语言,习惯不便不愿招收少数民族。以上原因导致维吾尔族就业生存压力加大,经济收入受到影响[9]。汉族与维吾尔族关系方面: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往往在服饰打扮、语言行为、生活习惯、处世方式等方面, 都与汉族群众有较大差异。加上传统的民族情绪和倾向,城市的有些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仍抱有偏见。由于经济、文化、心理、生活方面的需求,散居于城市的维吾尔族又形成了自己相对集中的聚居点。所以在乌鲁木齐市和内地打工、经商的维吾尔族人大多倾向于聚居的方式,集中生活在某一区域。如乌鲁木齐市的天山区和沙依巴格区,在北京的甘家口和魏公村,在广州的三元里一带也有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聚居点。

4.自然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不畅制约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新疆距内地长达数千公里,路途远,成本高等原因不可能实现大规模农民工去内地打工,而主要在新疆境内,特别是到小城镇就地安置和转化。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远距离的劳动力市场的人获得其他地方的就业信息非常困难。新疆地广人稀,城市少,且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相对较远,除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外,其他地区的城市都散布在广大的地域中,从乌鲁木齐到疆内其他城市远的达1500公里。除乌鲁木齐与昌吉州的距离较近外,其他各城市的距离均在100公里以上,使得城市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制约。除了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和一些陈规陋习所制约外,农村乡村道路建设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疆与内地省区,距离长,交通不便,外出转移比疆内转移成本高出许多,所以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在疆内就业。

5.新疆城市化水平低,非国有经济以及其它非农产业发展缓慢。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加强了重工业增长自我服务和自我循环的局面,轻工业和其它产业发展落后,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缺陷。这种产业结构缺陷是导致新疆劳动力就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新疆的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产业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性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素质劳动力,而排斥数量多而素质偏低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使维吾尔族劳动力过于集中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过剩而得不到转移。新疆维吾尔族大部分居住在农村,2000年维吾尔族城镇人口为1 603 536人,占维吾尔族总人口的19.21%;乡村人口6 742 084,占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80.79%.由此可见,维吾尔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维吾尔族人口聚居的南疆,城镇化水平更低,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3.67%[11] 。2000年中国各民族的城镇人口比重( %),汉族38. 2、少数民族23. 4、维吾尔族19. 4[12] 。其中在新疆城市人口中少数民族的比率很低, 维吾尔族城市人口占本民族人口的10.3%,城镇人口占9.1%。非国有经济的总量不大,占全区GDP的比例太少。新疆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占全区GDP的比例不到10%,与浙江等省80%-90%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新疆农村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民就业渠道和空间狭窄。

三.对策建议
1.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农民的多方面培训,以转变其思想观念。摆脱弱者地位,改善自己的不利境遇,自身素质要适应竞争环境。为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机会的平等”和”竞争的平等”如果一;少数民族成员因语言问题(不掌握社会主要工作语言)而造成竞争能力较低,无法参与平等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责任提供必要的语言培训来帮助他们[13]。对于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要针对性的进行以强化劳动技能、汉语会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职业培训,尽快使少数民族农民工由“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为了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可获得补贴和奖金。鼓励维吾尔族农民长期在外地住居经商,带领更多的亲属外出打工。同时为回乡创业的外出劳动力在贷款、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提供便利。只要对这些工作持久以恒,长久做下去,偏远地区少数族群居民的观念就会逐步转变,他们会逐渐投身于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事业中去,使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家乡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

2.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文化素质低,少数民族创造财富与积聚财富的能力较弱, 就业竞争能力, 基本生活能力差, 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 致使他们属于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14]。我国的弱势群体还具有区域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在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差和自然灾害多的地区,弱势者成群,有特殊因素,包括某些少数民族,成为弱势群体形成和集聚的另一种情况[15]。对一个弱势群体而言,社会条件不仅要自己去创造,而且更需要社会的给予和政府的帮助。在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政府对少数民族就业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行政干预。为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政府要对吸收一定比例当地少数民族职工的企业减免税收或提供优惠贷款,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招标程序中增加了使用当地民工的条款,当地民工的比列不少于50%。新疆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处于发展阶段,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引导非常必要,特别是维吾尔族集聚的地方,有效的组织引导和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能力,必须加强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如信息机构、咨询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职工培训机构的建设,开展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内容的系统化就业服务,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所带来的风险[16]。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消除少数民族进城后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社区服务、住房、劳动就业保障、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还农民应当享有的同等国民待遇,吸引少数民族农民进城。

3.发挥社团等社会中介力量,重视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在城市少数民族中成立联谊会等社团,是加强协调民族关系的方式之一。这些社团全面、具体地掌握本市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在法律、语言、生活方面所遇到的困难,积极协助政府解决民族问题,及时化解民族矛盾。
新疆地处西垂,与八个国家有边界线,随着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对外来劳务的需求也会增强,它们与新疆有着同样的宗教甚至同样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比较相近,便于交流,同时相对于内地而言距离更近,在劳务输出方面新疆与内地诸省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民族手工业、建筑业、装饰、饮食、服装业比较发达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中亚地区有一定的影响。一些维吾尔族能手在乌鲁木齐等一些大城市创建了小型企业。在这些民族企业的带动下一些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参与了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工程和民族风格的装饰工程。要充分发挥新疆民族手工业的作用,努力开拓国内外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

4. 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的保护。如果经济市场的实际运行对某些群体不利,那么就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制定对特定群体的反歧视行动[17]。要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制度,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登记和管理。要在大中城市要安排挂职,在职少数民族警察,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遇到的各种问题。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除了重视舆论宣传导向外,还应重点加强对清真“三食”企业的管理,规范清真饮食和清真饮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和民工中绝大部分是为争钱而离开家乡的,合法经营、劳动,但也有少数不法分子混迹其中,以流动经商为幌子,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盗窃、斗欧、贩毒、拐卖妇女儿童等案时有发生,造成了当地社会治安的新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影响了民族关系的融洽。内地有些城市存在少数民族非法分子所组织的黑社会,有些少数民族成员到那里从事经营,被迫缴纳保护费,否则他们的生命、财产将会遭到威胁。这样违背市场经济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严重打击。

5.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2004 年5 月,中国政府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向全世界承诺:力争到2010 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20 年基本实现小康。目前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占46 %;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5800万中,3300万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占57 %。全国约有1亿农民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其中新疆有287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3%,其中贫困人口64万人[18] 。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已是目前中国贫困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推动的流动是消除农村贫困,解决劳动力闲置,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虽然市场经济打破了区域的限制,为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提供了条件,但新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低素质的状态和传统的文化却使得他们从中获益的不多。要想使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以适应劳务市场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务扶贫的管理机构,建立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务扶贫发展基金制度。应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全疆劳务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地的劳务用工信息,以便各地及时掌握新疆乃至全国的用工信息,推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流动。

参考文献:
[1] Migrant Workers Contribute 16% GDP Growth [N]. China Daily,June 12、2006。
[2] 于红 著 .中国农民工考察[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131页.
[3]李周为、陆宗义.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42页。
[4]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对策[C].课题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5] [7] [9] [12] [13]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2 、19、340、420、509页.
[6] 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J].民族研究,2005 年第1 期。
[8] 易滨、杨江涛 ,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R].新疆农村调查[C], 2004第十二期.
[10]农民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第157页.
[11]王茜、刘国防. 维吾尔族: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第16页.
[14]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第77页。
[15]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第26页。
[16] 王希恩.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流迁及应对原则[J] .北京: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7] ]威尔 金里卡 著.加拿大.少数的权利 — 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 [M].上海: 上海世纪出饭集团,2005.152页。
[18]陈德峰.新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N] .新疆日报.2005-5-11 日期.

作者简介:阿布都外力·依米提,(1974-) 男,维吾尔族。新疆库车县、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领域:民族经济,区域经济。本文系新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 批准号:QN0440207。

来源:作者投稿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285

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分析及其对策: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论坛新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