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服务,关注少数民族患者的权益

时间:2008/01/21 栏目:人权, 伊力哈木·土赫提 编辑:admin 字体:

现代护理已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仅着眼于住院病人健康需求已不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以多种形式对院内外人们实施全面、全程、整体的健康服务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少数民族患者由于语言的障碍、受教育的程度、文化习俗的不同,医疗保健知识本身就知之甚少。如果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护理工作者,再不熟悉当地的民族语言、不了解当地的民族风俗,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治疗护理上的困难,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产生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以新疆农十师北屯医院为例。该院地处西北边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对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重要性

作者:伊力哈木土赫提(维吾尔族)

现代护理已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仅着眼于住院病人健康需求已不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以多种形式对院内外人们实施全面、全程、整体的健康服务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少数民族患者由于语言的障碍、受教育的程度、文化习俗的不同,医疗保健知识本身就知之甚少。如果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护理工作者,再不熟悉当地的民族语言、不了解当地的民族风俗,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治疗护理上的困难,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产生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以新疆农十师北屯医院为例。该院地处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是一所具有260 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就诊人群除了汉族外,其次就是哈萨克族%。全院共有护理人员130 人,只有一名精通双语(哈(汉语)的哈萨克护士。其他护理人员几乎连基本的哈萨克族语都不会。 这远远满足不了平均每年3000 余名哈萨克族住院病人及平均每年4000 余名门诊就诊哈萨克族病人就医语言交流方面的需求。多年来,因语言障碍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医院的社会声誉及医疗护理整体水平。为此,该院设定了一名专职翻译,举办过短期双语(哈、汉语)学习班,并利用哈萨克族传统节日召开座谈会。但终因少数民族护理人员配备太少,双语培训未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致使哈(汉语言障碍问题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如何在竞争激烈中保持不败之地,其中畅通语言是民族地区医院管理者应关注的问题。

也曾有专家作过专门的统计研究,针对疾病了解的需求,汉族与苗族、土家族等其它民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 05 、P < 0. 01) ,这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同胞有着朴素的健康观念,即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即为健康。他们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而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相对较低,仅为50. 0 %~57. 6 %。79. 3 %患者希望了解输液的注意事项,特别是拔针后按压的方法和按压时间,有很多人不了解患者对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妥及按压时间不够所致的出血很恐惧,担心会给身体造成损害。各民族患者对环境和服务需求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这是由于人口流动和信息传递,使各族人民对医疗环境和护理服务有了较多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新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医疗护理人员,只有具备多功能、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适应护理服务市场的需要。这部分工作人员,除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外,特别还应具备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了解本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和少数民族的语言、地方语言等;尊重患者的文化、信仰、习俗,更好地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同时,我们也清楚,护理是服务于社会人群的专业,协调和处理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而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特别是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医院的护理人员,更应该深深体会到语言交流是实现护患沟通、理解、合作的基石,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掌握民族语言对民族地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国家卫生部也专门下发了卫生部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其中明确指出“为适应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的具体情况,护士的培养可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原则下,各地可采取适当的变通办法办理。同时可以培养护理员,以适应目前工作的需要。”
医疗工作者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熟悉当地民族风俗习惯,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护质量
医疗活动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群。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医疗护理。因此,语言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医院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本民族语言,是作好接待少数民族患者的关键。通过语言交流,及时反映情况,直接面谈,明确医患双方需求,解决医护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民族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信任、支持和配合,对医疗护理活动达成共识,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掌握民族语言是对民族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密切护患关系,增强民族团结
正如上文所言,沟通首先是语言的交流。诚恳体贴的语言能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反之则可成为导致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因素。当掌握了民族语言后,就能轻松自如地与民族患者进行广泛地交流,从病史到治疗护理、从日常生活到健康教育、从家庭琐事到社会趣闻、从心理问题到人生价值等,从而密切护患、民汉关系,是民族团结的具体实践和充分体现。
(三)促进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医院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就新疆当地的绝大多数医院而言,少数患者占有相当比例。基于此,解决语言障碍,实现语言交流,并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水平,加强自身建设,便可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来院就医。从而使医院获得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并有力地促进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向阳.少数民族医院门诊输液患者需求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1(20):65页。
[2]张世玲.少数民族语言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04,4(26):599页。
[3]史瑞芬、唐弋、曾丽芳.护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 .护理学杂志.2003,18(4):301-302页.
[4]张金梅,杨丽梅.入院接诊中的人性化护理[J]. 护理管理杂志,2004,1(4):35页.
[5] 姚桂莲、 晏华、贾曦. 民族地区医院护士掌握民族语言的意义[J].临床医学. 2005,5(18):505~506页。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227

双语服务,关注少数民族患者的权益: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