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老李:石河子有个军垦博物馆

时间:2011/08/29 栏目:网络文摘 编辑:admin 字体:

作者:新疆老李

十年前回石河子就听说家乡建了一个‘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是小时候的伙伴,上学时的同学,下乡时的同队知青刘宁。

没有同任何人打招呼,我自己骑着单车去参观了博物馆。它的位置在我们老二商店的斜对面,那里曾经是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1949年9月25号‘和平起义’后成为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陶峙岳的公馆。房子并不起眼,实际上就是几间质量较好、有木头地板的平房。不过,那可是石河子近六十年历史上最早开发的地方。如今,石河子市和垦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万。

那天只我一个人去参观。进门时门卫要收3元钱的门票。我没有好意思说出刘宁的名字,买了票就自己看了起来。展品不多,内容不连续,只有收集到的一些老军垦战士当年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用品。不到二十分钟我就完成了参观。在这期间,参观者只我一个人,馆内非常冷清,连工作人员都跑到他们自己的办公室聊天去了。参观完后去博物馆旁边的办公室找刘宁,这才发现博物馆的书记是我妹妹的好友王兰,小的时候经常泡在我们家。同时还发现她的先生爱鸣是我中学的同学。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同班同学杨丽也在这里。石河子是个小地方,一转头就能碰上好几个熟脸。

两年前再回石河子时,这个‘兵团军垦博物馆’已经搬到了原来的‘军恳第一楼’。那里曾经是兵团司令部和石河子政府的办公大楼,改装后,成了展览大厅。其实,面子没有变,还是那1952年建成时加上的红五星标志,可是里面已面目全非了。

那次是老友魏饶陪我参观的。他和博物馆的许多工作人员都熟悉。跟着他进去,我没有买门票,沾了公家的便宜。魏饶一路给我讲解,让我这个‘军垦第二代’受到了不少历史教育。那次的展品要比上次多得多,但是仍感到是静态的,那些实物没有把它们的故事讲出来,不会引起没有太多历史背景知识参观者的共鸣,走一圈半个小时也就完了。展品虽让人感到新鲜亲切,但不会感动。最后的“现代石河子”部分最乏味,尽是中央及自治区一级领导们的’语录‘和照片。想认识我们党中央和自治区领导人的话,到那部分走一圈,保证一个都没有少。咱们不老是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吗,为什么在博物馆来了个中央地方各级领导大会师?不过,这不能怪刘宁和他的同事们,这是中国现实所要求的。我后面去的石河子大学博物馆更是如此,每位中央大领导都有指示,而且都在显著的地方。话说回来,如果不这样设计就会犯政治错误。

今年回家乡原本没有准备再去参观这个‘兵团军垦博物馆’。可是听说博物馆又有大的变动,就抽出点时间同几位老同学一起重温了我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

没想到这次参观,不同前两次的冷清,博物馆前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原来是‘七一’党的九十年大庆就要到来,大家不但要唱‘红歌’,许多单位还把参观这个‘兵团军垦博物馆’作为一项爱国、爱党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门口停了不少大巴,免费票房前排起了长队。‘免费’?是的,国家有钱了,把这些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博物馆和展览馆都改成免费参观,由政府统一买单。

谁都不想排队,老同学方浩给刘宁打电话,没想到他出差了。方浩又找了另外在博物馆工作的同学杨丽,老李这次是跟着他们加了塞,没有排队。按老李在美国多年生活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意识,这些做法都不对,包括公款吃饭。开始我还能按自己的准则办事,抵御这些‘不正确’的行为、做法。可是几天后,也就随乡入俗了,因为在中国办事,不按照这里的规矩办只会被当作傻瓜。有时想,如果我老李这号人早点回国混个一官半职的,现在十有八九是个贪官污吏,不进号子就是万幸。

要了解这个博物馆的内容,先要回顾点新疆和兵团的历史:

国民党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陶峙岳率领近十万多将领、士兵于1949年9月25号在新疆‘和平起义’。王震作为接受大员,率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两军离开甘肃酒泉,进军新疆。同年12月20日,新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机关驻迪化,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市。司令是陶峙岳,政委由王震兼任,并且调入许多解放军的干部担任重要职务,加快起义部队的改造转化过程。

1950年1月王震、陶峙岳、张仲瀚(解放军第九军政委,后任第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陶晋初(陶峙岳的堂弟,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后任兵团参谋长和副司令)来到玛纳斯河西岸勘探,了解到西岸地区人烟稀少,但有可耕荒地400余万亩。二十二兵团领导机关进驻石河子,要在那儿建设一座新兴的戈壁城市。‘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原来地址就是陶峙岳在那个时期的住处。而现在的地址是1952年建成的二十二兵团司令部大楼。

1953年5月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原解放军的二、六、五军大部和原国民党的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王震和陶峙岳分别担任第一任政委和司令员。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期间曾迁至石河子,后又迁回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可以算是兵团的老根据地,而国民党的起义兵实际上是兵团初期在石河子和奎屯的中坚力量。

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奋斗,兵团终于有房住了,有粮食吃了。那么男人们还想什么?当然是女人了。想就地解决不可能,因为这十多万官兵都是二三十岁的热血男儿,少有女性。新疆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基本不通婚,而且新疆本地的男女老少汉族人只有二三十万,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于是,王震采取了几个措施:一是让这些转业官兵们放长假,回内地老家寻亲找老婆;再就是从内地大批引进女青年解决婚姻问题。1950年至1952年期间从湖南招来女兵八千,有‘八千湘女上天山’之说。1952年至1954年之间从山东招女兵两万。现在想起来了,怪不得我许多同学的母亲都是湖南或是山东人呢。而且一般来说母亲是湖南人的,父亲普遍官大一点,因为湖南女兵来得早,先解决了当官的婚姻问题。

既然说到了人口,这里再罗列几组数据。新疆人口从1949年的433万发展到了近几年的2,000万,其中汉族人口从20多万(6%)增长到了780万(40%)。兵团人口是260万,占新疆汉族人口的1/3左右,而石河子人口又占兵团人口的1/4到1/5。兵团人口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戈壁绿洲和边境一带,将近90%的人口为汉族。新疆人口的重心已经由新疆南部转入北部。所谓的新疆南部和北部是以天山为分割线的。

新疆汉族人口大都分布在天山北部,也就是北疆。汉族人大都是1949后迁入新疆的,其中有计划迁入的一百多万,包括复转军人和派遣的干部、工人、支边青年,下放,劳改的干部,知识分子,和罪犯等。其余的是自发性移民(俗称‘盲流’)。尤其在大跃进和1959-1961的三年天灾人祸期间,大批难民从甘、豫、川、皖等地逃亡到新疆。由于户口管制的松动,改革开放后又是一个移民新高潮。新疆同西藏不同,没有让汉族人望而生畏的恶劣高原反应,比较容易生存。石河子甚至得到了联合国人居中心的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

一般认为自1949年以来,人口迁入大约是三百万,其中自发性的移民数量上超过了国家的计划移民。

好了,回到‘兵团军垦博物馆’。

这第三次参观’兵团军垦博物馆‘让我感到有点看头了。首先,它把许多’点‘上的文物连在了一起,开始让人感到是故事了。虽然重头戏在解放军进疆,兵团的诞生,但整个展馆基本上按照时间为连线,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穿了起来。比较前两年,馆里的展品增加了很多。许多文物还标明了捐献人,不少捐献者是我同学的父母,我都认识,这让我更加容易被感染和产生共鸣。

第二,展览馆陈列的方式大有改善。不光是实物,还增加了许多模型,雕塑,图片,并带有比较详尽的文字说明。整个展馆的布置给人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让观众回到了当年老军垦开发新疆的场面。兵团大多数垦区完全是白手起家的。部队拉到了戈壁滩,挖坑盖‘地窝子’,然后就是拉犁平地,种菜种庄稼。展馆的进门处有坎头曼(新疆人特有的锄子),和老步枪绑在一起,表现出军垦的特色。博物馆马路对面是文化广场,那里有军垦战士的塑像,围绕着高耸入云的钢剑,表现出石河子是铸剑为犁以后的产物。

说完了优点,也想起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 展览过度渲染早期转业战士的贡献,自发移民的内容根本见不到。这里有个定义的问题:什么人属于军垦人员?那些王震带来的解放军和陶峙岳的起义部队无容置疑地是早期的军垦战士。在1959年到1961年的灾害之年里,兵团接纳了数以万计的逃难灾民。他们算不算军垦人员?他们的总数可是超过了所有计划移民。在石河子垦区的农场里,许多年轻一代人都操河南口音,因为许多农场都以河南籍人口为主体,即便你不是河南人的后代也开始说河南话。他们的父辈,这几十万人非计划移民在这个博物馆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2) 文化大革命十年对兵团的浩劫基本没有提。实际上在那十年中兵团最为激进,领导干部几乎是无一漏网地遭到迫害。石河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1月26号开了枪,也是全国的文革第一枪,死伤上百人。兵团自己的武装部队,身着灰色制服的’值班连队‘,是主要责任者。我本人所在的石河子第一中学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三名学生在武斗中被打死,两名教工自杀。在以刑满人员为主的兵团生产队中。情况更是血腥,因为刑满人员被认为是活生生的敌人。在整个博物馆中连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当时的兵团司令丁盛都只字未提。丁盛后来归在了林彪四人帮的圈子里了,许多文化大革命的罪状都安到了他的头上。

3) 整个展览同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没有什么关系。我不晓得维吾尔族的游客看了这样的‘兵团军垦博物馆’会有什么感受。诚然,’兵团军垦博物馆’介绍的是兵团军垦的历史,主题是要说明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早期就有汉民族的足迹,而1949年的和平解放又为军垦展开拓了新的篇章。然而,新疆终归是少数民族占大比例的地方,军垦人员为外来人口。难道博物馆里不应该介绍一下军垦人员是如何与当地人相处、当地人又是如何帮助那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的?

4) 许多重要的历史数据没有标清楚。比如:多少上海支边青年?武汉支边青年?从内地迁厂来的人数?都说有十万上海支边青年,多少人回去了? 等等,等等。

汉人对新疆建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解放军刚进疆的任务是清扫当地的土匪,包括乌斯满等,后来又去开发新疆的荒地。1962年的伊塔事件后,六万多维族和哈萨克族叛逃去了前苏联,边境上许多县城人都跑光了,是兵团的军垦人员弥补了那里的空缺,在边境上建立起了新的军垦农场。这些年新疆不稳定,又是兵团成为维护新疆稳定的主要力量。为什么呢?因为兵团是以汉族人为主体的,他们是中央政权可以信赖的力量。

如果我老李过去的二十多年都是在新疆度过的话,我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会同这个‘兵团军垦博物馆’设计者的完全一致。说实话,我所接触到的在石河子的老同学,老朋友都还是如此思维:认为新疆是国家的一部分,开发新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这些汉族人来到新疆,给新疆带来了技术,知识和现代文明;汉族的文化、传统、现代化意识高于新疆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几十年来是得利于我们汉族人的帮助才走进了现代文明的。

可能因为这几十年老李我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人权’的影响吧,我开始反向思维,我问自己:如果我是个维吾尔族人,我会这样认识吗?

我对新疆的民族问题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知道不少少数民族有怨气。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它毕竟是维吾尔族的自治区。解放前少数民族人口占了90%以上,由于不断地移民,少数民族人口到现在只有50%多。新疆虽然落后,但是有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丰富。过去中东的国家十分落后,后来开发出来石油,变成了国富民强。新疆的丰富自然资源并没有给新疆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带来很多财富,因为资源是属于国家的,是要由中央政府支配的。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准总体来说要比汉族人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新疆南疆的许多农业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几十年来变化不大,十分落后,所以才有了大批的游民在乌鲁木齐等城市打工或者从事其它不稳定的职业。还有大批青少年流落大陆内地。他们进入不了内地汉族人的主流社会,许多孩子沦落到以偷盗为生。这又引起了内地居民对少数民族的不满和歧视。2010年的‘7.5’事件一定程度上是这些社会现象和矛盾激化的产物。听说‘7.5’事件后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遣返在乌鲁木齐打工的南疆少数民族。但这是长久之计吗?

在中国,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是民族之间平等待遇,甚至对少数民族还有优惠政策,但是在执行方面却有许多偏差。新疆的城市人口中汉族人数大大超过少数民族,新疆的石油工业的就业人口也是以汉族人为主,新疆政坛上的第一把手很少有少数民族。另外民族平等的公民意识还有待提高。汉族人普遍瞧不起少数民族,而且公开在汉族人的圈子里表示出来。我曾多次听到汉族人用歧视性语言在只有汉族人的公众场合下谈论少数民族,这些说话的汉族人士还是受到过良好教育,或是政府的领导干部。

最近的和田闹事,有人说是土地问题。我想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了解的情况谈谈我的看法。

新疆是否存在着新移民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争夺土地的矛盾呢?就我所知,兵团的开发是从无人居住的戈壁滩上发展起来的。从来没有听说过兵团人将少数民族赶出家园、霸占他们土地的说法,只听到过兵团和地方上抢水浇灌各家庄稼的小道消息。1949年解放后,土地被从巴依(地主)手中拿来分给了穷苦的少数民族农民。但是,汉族人是真正的垦荒者。在1962年,有六万少数民族从北疆边境外逃,有两个县人口只剩下了几百人。兵团紧急派人前往这些地区代耕、代牧、代管,并建立了国营农场。实际上那些外逃的少数民族返回者甚少,以后这些农田和牧场都成了兵团的土地。80年代后,有不少跑出去的牧民想回来,但已经为时过晚,因为他们已经加入外籍了。

参观完了这个‘兵团军垦博物馆’,我为第一代军垦战士开发新疆,建设新疆所作出的贡献感到钦佩和骄傲,但又不知道这个博物馆对新一代新疆人加强民族团结,稳定新疆能起到什么作用?军垦屯边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派遣国家的主体民族,也就是汉族人,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这些个地区居民的向心力量(向着中央政府的力量),稳定这些地区的政治形势,让实际权力掌握在紧跟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一批人手中,保证边疆地区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扰而分裂出去。那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少数民族又起到了什么样的角色呢?直到今天,在新疆少数民族仍然是大多数,他们是要稳定的对象吗?乌鲁木齐以前被称为‘迪化’,是清乾隆皇帝征服回疆的准噶尔汗国叛乱后,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定名的,后来又于1954年2月1日恢复了乌鲁木齐的老名。迪化的意思是“开导教化”,这个名字体现出中国中央政府几百年来对新疆的政策。那么它现在还是现代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方针和政策吗?少数民族对此会如何想呢?

参观这个‘兵团军垦博物馆’让我这个‘老新疆’和‘老兵团’回忆起不少往事。也想起了新疆存在的许多问题。想到哪就写到哪。这不是研究文章,仅仅是个观后感,数据和观点不严谨,不能作为他人研究引用的根据,特此声明。

家乡新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你都在我老李的心中。

参考资料: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图:
http://hiphotos.baidu.com/phoenix296/pic/item/28ea424d384e0ad9d72afc12.jpeg
2)李洁,徐黎丽 试论1949年以后新疆汉族移民的类型与功效,http://news.qq.com/a/20090817/001060_3.htm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845

新疆老李:石河子有个军垦博物馆: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论坛新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