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学者眼里的维吾尔打工妹

时间:2013/07/27 栏目:新疆观察 编辑:admin 字体:

【维吾尔在线评论】  继当局喉舌新疆日报刊登了两位学者大肆批判维吾尔女性中蒙面现象的文章后,又有御用学者在该报刊文大谈当局主导下的维吾尔打工妹们的种种好处。

7月24日,新疆日报网发表了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阿达莱提·图尔荪的署名文章《我所了解的维吾尔族打工妹》。作者以自己对疏勒县巴仁乡的维吾尔打工妹所做的调查撰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指出,巴仁乡政府从2006年开始,鼓励和有组织地动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未婚女性到内地沿海地区打工。当地年轻的维吾尔姑娘们怀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美好向往,迈开了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步伐。”文章对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并“大胆地走出去”的打工妹们给予了积极评价。

但是阿达莱提·图尔荪没有提及的是,南疆多地乡村政府都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指标,如果当地完不成指标,自然会影响政府年度考核,官员更是难保“乌纱帽”。在这样的情形下,各地劳务输出工作组就会不择手段的逼迫当地年轻维吾尔女性外出务工。所谓的“鼓励和有组织地动员”其实是含有强迫的意味。如果哪户人家不配合,那么那户人家来年的农田播种和灌溉工作都会遭到限制。有些家庭为了防止自家闺女外出务工便给她们订婚,以求逃过一劫。

讲述维吾尔打工妹的电视剧《新疆姑娘》海报

作者阿达莱提·图尔荪走访了40名打工回来的女性后,发现“巴仁乡打工妹月收入大致在2000元左右。这些女性每人每年约向家里汇款4000-5000元”。作者还认为,“打工返乡后的女性皮肤变白了,穿着打扮漂亮了,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她们的服饰有了现代时尚元素”。

作者重点描写了维吾尔打工妹在外出劳动后在着装上的改变。走出乡村、开了眼界的维吾尔打工妹“打扮漂亮”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名社会科学出身的研究者不把研究重点放在打工妹在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却以“男权主义”的视角过多关注打工妹的服侍打扮,这种治学态度未免显得过于浅薄。如果维吾尔打工妹在外务工期间的心理疏导未受重视、她们的劳动权益遭到践踏,那么徒有白皙的皮肤和艳丽的打扮又能怎样呢?

文章总结道,巴仁乡打工妹通过外出务工参与社会劳动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她们树立起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没错,维吾尔人不应该固步自封于一亩三分田,南疆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那里的维吾尔人需要走出乡村,尽可能多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城镇化的大浪潮下,努力成为城市的一员。可是,维吾尔自治区当局组织南疆维吾尔女性赴内地务工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呢?自由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人的迁徙与劳动也应该是自主选择的。但是,当局的做法带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当局不惜花大力气让维吾尔打工妹们远赴内地务工,却为什么不为她们在维吾尔自治区内、在维吾尔自治区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为发达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务工出台便利政策呢?当局为何不能大力扶持南疆乡村的乡镇企业或私营经济,让维吾尔女性们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呢?

以维吾尔自治区经济最发达的天山北麓为例。天山北麓是生产力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维吾尔自治区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集中了维吾尔自治区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占维吾尔自治区的40%以上,是整个维吾尔自治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01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使得这一地区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作为维吾尔自治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天山北坡经济带每年需要大批劳动力,也吸引着大批内地劳动力,不少企业和项目出现了招不到职工的问题。因此只要新疆当局放弃偏见和歧视,放开“限制”,向维吾尔人打开劳动力市场,那么维吾尔自治区本土劳动力,包括维吾尔女性和历史累积未就业的20万大学生在内的南疆维吾尔富余劳动力完全可以不出疆就实现本地就业,这不仅可以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缓解南疆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局面。

阿达莱提·图尔荪的这篇文章无非是当局喉舌新疆日报的又一出拙劣的表演。让维吾尔女性学者对维吾尔女性评头论足,当局的目的昭然若揭。不久前,新疆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祖木来提·阿不力克木发表了题为《是谁想遮蔽维吾尔族姐妹的美丽》的文章,随后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曼拜特·吐尔地(柯尔克孜族)发表了《戴黑纱穿黑裙不是一个好现象》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和前两篇的批判性质不同,阿达莱提·图尔荪的《我所了解的维吾尔族打工妹》是在为当局实施的组织维吾尔女性赴内地打工的政策唱赞歌。当学者失去了独立批判的精神,当他(她)犬儒般地服膺政治,成为政治势力的“御用学者”时,他(她)不仅是毁掉了自己的名声,更是糟蹋了学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