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日”新疆各民族传统艺术演出侧记

时间:2006/06/15 栏目:新疆观察 编辑:admin 字体:

    天山网讯(记者高方报道)6月10日上午,新疆人民剧场门前临时搭起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表演者。担任主角的不是须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头儿,就是体态臃肿青春不再的老太太,或是皮肤黝黑好像刚刚放下农具就穿上演出服的庄稼汉,那些伴舞的帅哥美女们在舞台上反倒成为一种陪衬。这就是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研究所专门从全疆各地州请来的民间艺术家,为首府市民献上的一台新疆各民族传统艺术专场演出。

虽然烈日当空,许多人还没有从前一天晚上世界杯的狂欢疲倦中完全清醒,但这舞台上散发着新鲜泥土芳香的演出,却让在场的观众们应接不暇,大饱眼福,他们观看时入迷的神情,让人不由感叹身处新疆这片神奇土地的文化魅力。

看着一个节目将要结束,既想让它在舞台上多停留一会儿,又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个节目,同时还为那些没有看到的人感到十足地遗憾,很久没有体味这种看演出的复杂心情了。

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表演的《且比亚特木卡姆》典雅庄重,宫廷味儿十足,是个华丽的开场白。85岁的“新疆花儿王”韩生元和他那些已不年轻的弟子们演唱w花儿和回族小调,令路过公共车上的人好奇地探头张望。鄯善县鲁克沁乡民间社班赶来的三位老人中穿蓝色袷袢的吐尔逊·司马义是吐鲁番地区的木卡姆传人,他们的表演古朴率真,仿佛把人带进了火焰山下的葡萄园,热情而甘美。同是老者的哈密五堡乡拉甫确克村两位民间艺人带来的鸡舞和那孜尔库姆舞却是另一番风情,老爷子和老太太都已年过七旬,穿着绣工精美古老独特的民族服装,幽默风趣的舞蹈体现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文化和汉、蒙文化长期融合又相互影响的独特风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带来的阿肯谈唱带着马奶子酒微熏的醉意和草原的宽广,让你对这个将马和歌声当作翅膀的民族充满敬意。让人难忘的是那几位从帕米尔高原赶来的塔吉克族民间艺人,他们的高鼻深目刀刻般的面容,韵味十足的舞蹈,配上清越高亢有着冰雪灵魂的鹰笛和达甫鼓,好像一下子就把周围的气温降低了几摄氏度,把你带入那蓝天白云雄鹰展翅的清冽高原。

来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6位彪形大汉表演的《萨满舞》绝对是一枚重量级炮弹。锡伯族传统舞蹈《萨满舞》是由民间萨满跳神,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当中那位底气十足嗓音嘶哑的壮汉扬脸向天神祈福时的歌声穿云裂帛,他们充满力量的舞蹈和无伴奏合声给人带来的震撼恍若隔世,那是人类最初的血性和勇猛。台下有位掉了门牙的维吾尔族老太太看着他们发出格格的笑声,就像看到了自己心爱的儿子那样欣慰。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乌兰牧骑演出队表演了与维吾尔木卡姆同时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蒙古族长调,这一次观众们听到了已在民间广泛传唱的原版《两只小山羊》,许多观众情不自禁一起哼唱起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表演的库木孜弹唱《英雄玛纳斯梦想成真》,塔塔尔族民间歌手冉尼莎表演的传统歌舞《朋友》,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剧团表演的《张琏卖布》都是技艺精湛,民族特色浓郁,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匆匆而过,这场演出没有噱头和爆料,也没有“这边的观众给点掌声”的时髦乞求,观众用发自内心的掌声来表达对这些可敬可爱的民间艺人们的折服与尊敬,这掌声虽然有些被周围的喧嚣市声所吞没,但是,这一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新疆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博大胸怀,从此也在心里刻下一个日子——6月10日,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www.xjts.cn)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543

“中国文化遗产日”新疆各民族传统艺术演出侧记: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论坛新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