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的文字改革及维吾尔人的巨大损失

时间:2013/06/12 栏目:文化教育 编辑:admin 字体:

上世纪60年代初,在维吾尔自治区掀起了一场强制性文字改革运动。这场文字改革运动并非按照语言规律或公众意愿进行的,而是在中国政府的政治意图和民族同化政策的驱动下所进行。此次文字改革期间,维吾尔人经历了一次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语言文字的巨大损失,维吾尔人付出的代价无法估量。

上世纪60年代,由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所编写的将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维吾尔文改成依据汉语拼音方案的拉丁文的宣传手册。 来源:Qutlan 

俄国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布尔什维克的民族同化政策导致中亚兄弟民族被迫将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突厥-察哈台统一文字改成拉丁字母,到了30年代末又被强制改成斯拉夫文。60年代,在维吾尔自治区也掀起了这种出于政治意图的文字改革,而这一文字改革严重阻碍了维吾尔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50年代末,在青岛召开的一次民族问题会议中,总理周恩来首先提出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改成依据汉语拼音方案的拉丁文。这一思路很快也传播到维吾尔自治区。反对强制性修改文字的知识分子被扣上“地方民族主义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帽子。到了60年代,在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艾则孜、副主席阿卜杜拉•扎克尔(Abdullah Zakir)以及较为积极的知识分子,如艾力凯木•艾合太木(Elqem Extem)等人的积极响应和倡导下,以汉语拼音为依据的维吾尔新文字初步方案产生。

196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在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安排下出版了《为了社会主义改革语言文字领域的伟大胜利、民族之间更加和谐团结而奋斗》一书。这本书收录了赛福鼎•艾则孜关于维吾尔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文章,以及阿卜杜拉•扎克尔所写的“关于修改文字的报告”一文和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修改委员会主任艾力凯木•艾合太木所写的“新名词的规范问题”一文。除此之外,《新疆日报》1959年12月17日版刊登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文字彻底改革的良好开端”一文也被收录到该书中。

上世纪60年代,强制推行的以汉语拼音为依据的新维吾尔文字母表。  来源:Qutlan 

此书收录的文章一致认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文字改成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新文字是“唯一先进的道路”,并强调这是迈向“各民族最终融合”的重要一步。书中高度赞美汉族文字和文化的先进性,并称其可以成为其他少数民族的模范。赛福鼎•艾则孜在文中提出:“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合在一起”。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维吾尔自治区文字修改委员会主席阿卜杜拉•扎克尔在其文中表示“建议3~5年内完成新文字的试用和普及”。艾力凯木•艾合太木在文中公开攻击反对修改文字的知识分子,称“有些人借‘反对民族同化’之名反对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少数民族文字修改中的依据,这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书中否认民族文化并为同化政策提供支持的文章不顾维吾尔语的语音特点,主张接受汉字特有的重音以及表达重音的双字母。这成为维吾尔语言文字在60年代后的20年中艰难经历的主要原因。

此外,当时“方针”、“国务院”、“党中央”等一系列词汇按其汉语读音强制性纳入维吾尔语中。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维吾尔人被迫使用以汉语拼音为依据的新维吾尔文,这导致维吾尔语言和文化出现断层,维吾尔语言文字和文化遭到不可估量的破坏。维吾尔自治区的这次文字改革运动可谓20世纪最大的一次文化破坏活动。

 作者:Qutlan     编译:维吾尔在线

中文为维吾尔在线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