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尔罕》与文化自治

时间:2013/05/14 栏目:文化教育 编辑:admin 字体:

维吾尔在线评论(评论员Nijatkar)随着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越来越多的维吾尔网友开始加入到对该剧的讨论中来。

细心的观众结合历史背景对该剧中不符合历史实情的的道具、场景提出了批评。连日来持续关注该剧的@帕米尔·亚森在个人微博中写道“ 1948年的新疆使用省币,用“钱袋与铜板”取而代之有隐含落后之嫌 ”。

和有理有据的批评相比,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偏激的言论。一部分网友痛批参演该剧的维吾尔演员,也有网友认为该剧把维吾尔人刻画成 了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人。 但是,更多的网友呼吁持偏激论者要用事实说话,“不能让情绪性宣泄取代理性思考”一网友说道。

反观近年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从不久前的《西藏秘密》到这次的《阿娜尔罕》,一经播出便引来了包括藏人、维吾尔人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批评。 不难发现,近几年,反映维吾尔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题材影视剧表现出的政治倾向性愈加明显。这些影视剧的制作团队随意地歪曲历史、曲解民族文化,把服膺政治放在首位,却全然不顾受众情感。

当影视剧披着政治的外衣,行“洗脑”之实时,影视剧的艺术价值显得无足轻重了。此外,国外对中国少数民族人权状况愈加关注,中国的文化宣传部门就试图用自己的“话语霸权”来抗衡来自各方的批评之声。

一位维吾尔网友在观看了《阿娜尔罕》后就曾表示,国家对这部红色连续剧进行声势浩大的造势宣传和展映,目的在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红色教育。强势话语权任意改写过去的历史,让这位网友发出“不能文化自主的民族真可悲”的感叹。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自治是维系民族凝聚力、保持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文化自治权,她的历史、文化屡遭强势话语体系的诠释与建构,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便会游走于消失的边缘,这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认识就会变得逐渐模糊。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