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乌鲁木齐市民也许能感觉到,如今乘公交车出行方便了,上车没有过去拥挤,车况也好多了,而且能享受到公交星级化服务……
变化源于公交企业的成功改制。2003年以前,乌鲁木齐公交总公司是个背着企业办社会沉重包袱的国有企业,每年亏损近两千万元,负债率高达76%,公交车辆超期服役甚至带“病”上路,市民投诉和怨言较多。乌鲁木齐引进香港珍宝集团对公交公司进行改制重组后,变化就开始了。
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新疆所有制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
这五年,自治区党委始终强调深化改革,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重点突破,努力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自治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引导全区所有制结构调整走向深入。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区原有的企业组织形式被打破或改变,企业组织结构走向多元,股份制、股份合作、联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一大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向规模化大步迈进。与此同时,我区产品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迅速增多,许多名优品牌产品走向全国与世界,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大大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是这些年新疆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5年,全区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已上升到23%左右。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建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服务等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非公经济发展可谓“群龙闹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经济所占比重已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85%。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活跃了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时,我区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变革。最新的一份统计结果表明,新疆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已经由2000年底的21.1∶39.4∶39.5演变为2005年底的19.6∶44.7∶35.7,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次序由2000年底的“三、二、一”型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型,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的初具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配置结构也有较大变化。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关于农村产业结构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调整的新思路指引下,我区棉花种植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宜棉区集中,南疆地区大力发展林果业,北疆地区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全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正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通过几年的实践,新疆农业在保证粮食总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棉花、特色林果、畜产品、设施农业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以特色林果业为例:目前全区林果种植总面积已突破1100万亩,去年全区林果总产值60多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40元;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林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岳普湖县艾西曼镇农民阿不都卡德尔·吐尔逊原是贫困户,2001年修建2亩拱棚种起了晚熟西瓜和红萝卜,一茬就收入了4600元,比他2000年一家7口人的全部收入都多。如今像阿不都卡德尔·吐尔逊这样搞设施农业的农民在全区有22.7万人,全区的设施农业总面积也达到40.9万亩。设施农业成为新疆种植业中收入最高的产业之一。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我区农业产业化的脚步加快,形成了以棉纺、粮油加工、番茄、酒类及奶业、细毛羊等为支柱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涌现出香梨股份、彩棉股份、麦趣尔集团、西域种业等大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105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4家,自治区级120家。全区有60%的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受益。2005年全区农村人均收入2482元,比2000年增长53.4%。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一个区强民富的新疆离我们不会太远。
责任编辑:张瑶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