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喀什

时间:2006/12/31 栏目:新疆观察 编辑:admin 字体:

 作者:杨磊 来源:维吾尔在线

 
    一辆接一辆,在过去多年间的每一个清晨,那些挂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牌照的大型货车正踏在同一条道路上。

    10月25日,当初冬的清冷阳光打在新疆喀什地区吐尔尕特口岸哨卡时,这个从中国内地通过中亚地区最为便捷的口岸之一,已经有大量车辆在口岸附近排起长龙。口岸边防检查处的宋德州科长说,这是不太繁忙的一天。

    从吐尔尕特出发,翻越绵延千里的西天山山脉,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人的传统理解中,这是一个人口稀少而且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度。但对那些追逐商业气息的商队们来说,一个崭新的市场正在展现。

    千年以前,"丝绸之路"沿着天山持续向西,穿越被称为"西域三十六国"的广袤区域,成为联系中国内地和中亚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唯一通道。来自中国内地和中亚地区的庞大商队相向而行,在沿线的绿洲中驻足,互相将自称为先进文明的东西进行商业价值上的交换。

    在研究经济的学者们看来,中国和世界的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商业对话,就发生在这条线路上。

    千年之后,作为内地联系上述地区的终年开放的极少数道路之一,这条山间公路意味着一种可能:当中国的经济架构随着沿海地区的产业饱和而转变为"海洋战略"和"陆地战略"并重之后,它的畅通暗示着中国经济重心重回陆地绝非异想天开。

    于是,那个名叫喀什的城市注定将会被反复提起——自从它的物资集散地的定义形成之后,在过往千年之中,中国对外的商业机会从来没有在此失去过交汇和发展的可能。

    出喀什

    喀什的清晨比内地要提前两个小时到来。当内地的居民还在等待漫长的黎明时,喀什的太阳已经从天山背后升起。

    大约1000多年以前,当喀什作为一个联系西域和中国内地的商业集散地出现的时候,它已经意识到,这种时间差距上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当地商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盘点自己在过去一天的得失以及来临一天的规划。当地的历史记录说,"昼速,宜开市"。

    当地官员说,喀什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来自中亚和内地的商务活动承担着核心作用。作为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喀什在历史上一贯的定义是"西域襟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注定了这个城市的命运更多受到交通线路变化的影响。

    考古学家刘文锁说,历史上对喀什最大的一次冲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面向宽阔的海洋,位于极西荒漠之地的喀什几无还手之力。而随着现代中国经济架构中的海洋战略开始得到政府层面的贯彻,喀什的一度冷清似乎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当地官员们看来,这种地缘位置和国家战略上的悖论,只能通过一个方案来解决——"海洋和陆地并重,面向中亚,打通内地和中亚的通道"。

    在新疆区政府采取的众多举措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疆喀什提出的"把喀什打造成中亚经济圈的核心"的构想。在当地的战略规划中,利用连接中亚的地缘优势,依附内地广阔的经济腹地,利用转口贸易带来的商业机会成为振兴喀什经济的重点。

    喀什市委宣传部的官员说,目前新疆GDP 的15%来自于和中亚国家的转口贸易,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在新疆整个外贸中占50%以上,其中大多数贸易额都通过喀什口岸完成。

    他们确实感受到国家对"重回陆地"这种经济架构调整而带来的明显变化。从2002年开始,吐尔尕特口岸的货物通关量持续升高,来自内地的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被密集输送到中亚地区。

    越天山

    出天山隘口。暴风雪不期而至。

    驻守国境线的吐尔尕特边防站前哨班的战士说,因为海拔超过3000米,这里下雪的时候实在太多,甚至都无法进行详细统计。

    但大雪并没有阻断往来于此的车队,一辆又一辆挂着新疆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牌照的超大型货车蹒跚而行,间或还有挂有乌兹别克斯坦牌照的货车插队。

    从喀什新修的102公里长的柏油马路随着国境线的到来戛然而止。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马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沙石路面,车辆通过口岸后,翻越海拔3300左右的天山隘口,一路下坡,不到160公里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纳伦州(Naryn)。

    经年穿行于此的新疆司机说,吉尔吉斯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215

出喀什: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