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曰白
维吾尔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员之一。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先令、车勒、回纥、回鹘。人口众多,仅次于汉、苗。惟以地处边区,文化比较落后,虽历来倾心内附,仍得不到大汉族主义者重视,故名称不定,历史不著。 维吾尔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员之一。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先令、车勒、回纥、回鹘。人口众多,仅次于汉、苗。惟以地处边区,文化比较落后,虽历来倾心内附,仍得不到大汉族主义者重视,故名称不定,历史不著。至宋代后期,始以畏兀儿名义,参加了蒙古大军,与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同为“色目人”进入内地。《元史》记载,名人辈出。仅海牙氏一支,就有大将阿里海牙为鄂州留守,后又转战江南,为元代名将。大政治家廉希宪,父阿鲁海牙,以廉访使官名为汉姓廉氏,署为“廉孟子”, 道德文章,为元代佐命重臣,有兄弟十人,子侄五十人。又如中丞蛮子海牙,翰林学士承旨阿不海牙等名人不少。当时与汉族融洽。元亡后,多留居内地,据我们所知,有湖南翦伯赞一支。因原奉伊斯兰教,致有以教为族,故“五族共和”时,有回无维,可是无维,可是八大岭石刻中就有畏兀尔文,现在又是人数较多的民族,故解放后,正名为“维吾尔族”,把原新疆省划为自治区。 渑池县的维吾尔族海牙氏,是宋末随蒙古人进入内地,据《刘氏墓志铭》记载:第一代名刺真海牙,为永宁、灵宝、陕县、渑池、宜阳五县达鲁花赤,遂定居永定(瑞洛宁兴华公社水洪浴村),并与当地大族刘姓结为婚姻。第二代名脱列海牙,授思南(贵州)宣尉。第三代名阿的迷失海牙(弟勃罗都海牙、小去失海牙),历任阌乡、渑池、新安、茶陵州(湖南)三县一州达鲁花赤。并迁家渑池,定居城东。第四代名忽都海牙,初授江西知印,次偃师县达鲁花赤,终河中府(山西)判官。至公元一三六八年,明洪武改元,遂以祖母刘氏为姓,更名仲。第五代名刘瑾(明末宦官与他同名,但晚二百年)字瑜贞。初授湖南长沙湘潭知县,继调北京文安县知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升授广东右布政使,次年丁母忧解职,服满调福建布政使。县志载:“宽厚文雅,有古大臣风”,卒祀乡贤。第六代名刘志沌,任陕西布政使经理。其后谱谍散失,难以世叙。至明末有庠生刘谦,拒贼殉难,赠忠义候,入祀忠义词。 祖茔原有县城东南角,老火车站东闸口处,传说经喇嘛住扎,夷为平地,冢坟不辨。清末宣统三年八月间,洛潼铁路经过,征地公用,乃迁茔于一里河村北岭上,以横开槽沟法,依次迁入新茔,其后车站把整片挖低,又发现坟墓,遂时通知族人,迁葬于大茔之东南角。民国二年近葬告竣,余资在东河南村买水旱地三段,共十亩作为祭田,每年收益,供扫墓时开支费用,直到土改。 新茔坐北向南,长宽各二十步。民国六年在茔中前方树立三碑:中碑题:“明中奉大夫刘瑜贞墓表”。右碑重刻“渑池刘氏墓志铭”,左碑记迁茔 经过略。刘瑜贞墓中,无棺椁明器,展卧土坑上,前摆饭菜碗盘一席。想是按伊斯兰教仪式,或者大乱初复一切从简的。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合族齐集扫墓,老少欢庆,昭穆有序。1982年并分世次摄影。 现在刘姓后裔,分居于渑池的城里、东关、一里河村、东河南村、北鱼池村、北西阳村、南坻坞村、刘果村、八里寨村于圪塔,和陕县观音堂公社的南葛条沟村、柴坡村,另有义马市千秋街北的刘沟(现讹读为略沟)原系刘姓创建,现已无人,仅存大冢两处。 人口据1982年人口普查,共计五百六十二口,约百余户。实际普查时处婚女子多未列入,居留外地如西安的未列入,葛条沟、柴坡未列入,总计当在六百口以上,约占渑池总人口二十八万的千分之二强。受高等教育的十一人,中等教育的十人,除参加农工商副业外,在党、政、军、教、交通、水利、卫生的十七人,各守岗位,共作建国大业。 关于族事,连年经族长刘曰白、民族代表刘天才分头查访,挨定世次。并自十八世纪起酌订字次三十个:其、志、永、长、官、元、书、章、学、天、文、武、彦、洪、俊、良、敬、英、贤、明、公、德、成、广、庆、贞、祥、兰、芳、纯,分告族人,以后按字起名,亲睦助扶,永延族谊。 渑池维吾尔族,自新疆迁入中原,七百余年,经历艰辛,幸得繁荣滋息,数典纪族,勤谨不敢怠荒。解放以后,得到政府正式承认,并准选出代表,参加县人代大会,深感荣幸!经河南期刊《今昔谈》(1982年第二期)发表,又经《河南日报》、《民族画报》社来函询问。对于族史情况时间仓促,开缮难免挂漏舛误,遗羞祖誉。近拟选解简略,即成小册,一面分给族人,一面分案各处,供史家参考、方志择录、为收藏作资料,与各兄弟民族取连系,并借查访各地的维族通音闻,也查询本族在各地之政绩懿行、遗物轶事,增加信心与力量,供大家庭中这一小支,得安福永延,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完成族人的夙愿。 来源:河南省渑池新华影楼 (刘曰白馔稿)
声明: 本文由( admin )整理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archives/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