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是勤劳而具有创造精神的维吾尔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部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人民各方面生活的文化艺术百科全书。她巧妙地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人民绚丽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追求,以及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维吾尔人民的喜怒哀乐。音乐的表现既具有抒情性与叙事性,也具有音乐与诗歌和谐统一的特点。十二木卡姆这种巨型音乐作品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极为罕见,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并与维吾尔人民的历史同步发展。她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由众多的维吾尔民间艺术家、民间歌手、民间演奏家创造并逐步完善的民族音乐套曲。 由于维吾尔族群范围的部落众多,分布的地域广阔,所以其文化与音乐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古代的国际内陆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横跨整个新疆,维吾尔文化正是在这个作为东西方文化重要交汇点的地域产生的,而作为维吾尔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艺术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同时,维吾尔人民在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音乐的有益成分,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民族音乐财富。 维吾尔民族音乐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她产生于民间,到了封建社会,这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系统化。这是维吾尔音乐的时代特色。在维吾尔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族群的各古代部落,他们生活在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在两千年前就已从事农耕,并创造了城市文明。同时,也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出现了各类音乐体裁。后人依据它们发源地的名称称之为: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于阗乐。这是维吾尔音乐的地域特色。 在作为维吾尔音乐经典的木卡姆的形成过程中,上述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木卡姆重要组成部分的“琼乃额曼”,在古代称作“大曲”,公元4世纪,在这些“大曲”中,首先是“伊州大曲”,然后是龟兹、高昌、疏勒、于阗等地的“大曲”,相继传入中原地区。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木卡姆的最初形成部分---“大曲”,在公元 6世纪之前就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6世纪至10世纪之间,流传在各地民间的木卡姆曲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开始互相渗透。12世纪之后,“大曲”这个名称逐渐被阿拉伯语“木卡姆”一词所取代。无论“木卡姆”在词源学上有何含义,实际上它是一个专用名称,表示经过规范的、置于一定系统的、一整套大型音乐套曲。14世纪,由于古维吾尔文“察合台语”中大量吸收和使用了阿拉伯语、波斯语,所以在文学、艺术、音乐领域,乃至在木卡姆中也开始部分地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名称。 属于十二木卡姆范畴的某些主要曲调,早在5世纪由龟兹乐师苏祗婆用图形谱的方式(吐火罗文符号)记录下来。到了6世纪,法拉比把某些阿拉伯音乐理论中的一些适宜的概念运用到突厥民族的音乐中,创造了用阿拉伯语名称图形谱记录的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木卡姆是民间艺人和乐师们口头传唱下来的,图形谱记录的方法最终未能延续下来。但是,民间艺人和乐师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以自己创造的“点形谱”的方式将曲调传授给了他们的弟子们。在中原地区,“大曲”中的某些曲调是在汉字的基础上采用图形谱方式进行记录的,也流传至今。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古典诗歌相配的形式,早在15世纪就已在新疆各地形成。16世纪,在叶尔羌汗国的苏丹阿布都热西提汗和当时的木卡姆学家何曼尼萨汗(乃菲斯)、克迪尔汗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各地的民间乐师和木卡姆学家聚集到一起,各种类型的木卡姆大范围地得到挖掘、收集和整理。他们根据“五旦七调”、“十二高潮”的规则,仔细辨认落实,将木卡姆纳入了一定的系统。由此,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样式。根据这个样式,十二木卡姆由《拉克》、《且比巴亚特》、《斯尕》、《恰哈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木夏吾莱克》、《依拉克》等十二部分组成。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木卡姆的名称及顺序曾发生过变化。同时,十二木卡姆的一些地域性变体也并存于世。其中比较著名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当属哈密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 每部木卡姆有“克里希曼”(即“琼乃额曼”中的“序曲”),它决定着该部木卡姆的“母调”,是整个一部木卡姆中各类曲调的基础和主干。一部木卡姆分成《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琼乃额曼》又由《太艾则》、《奴斯赫》、《朱拉》、《赛乃姆》、《赛勒克》、《佩希热维》等若干曲调组成。这些曲调又演变出几个曲调,这些曲调又都有自己的变奏曲和尾声。变奏出来的曲调如果脱离“母调”,可以成为独立的乐曲。“克里希曼”中的主旋律在木卡姆第三部分是富有特色的,根据音乐的发展而产生各种变化。木卡姆《琼乃额曼》部分的结尾是《太依克特》,它是从第一部分过渡到第二部分《达斯坦》的桥梁。《琼乃额曼》中的曲调大部分是抒情曲。《琼乃额曼》中的主旋律在《达斯坦》中也是相互交织出现的。因此,木卡姆的《达斯坦》部分的旋律结构是《琼乃额曼》主旋律的继续与发展。《达斯坦》部分中的曲调所配的唱词是表现英雄业绩、人道主义、纯真爱情、道德情操、科学知识等内容的叙事长诗,一般要演唱3-5部长诗。也有个别唱词配以古典诗人的格则勒。每个曲调中间有变奏曲。木卡姆的第二部分也可以称为叙事性部分。其后是由欢快、热烈、短小、自由的歌舞曲调组成的第三部分《麦西热甫》。这部分是戏剧性部分,广泛流传于民间。另外,在维吾尔族极为普及的聚会或麦西热甫中,木卡姆的某些组曲是以《赛乃姆》之名演奏的。这种《赛乃姆》富有地域特色,被分别称作《喀什噶尔赛乃姆》、《库车赛乃姆》、《库尔勒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哈密赛乃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独具民族特色的旋律,完整系统化的音乐结构,丰富多彩的曲调,复杂的演奏技巧,多变的节奏,多彩的音乐形象等等,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古典音乐或“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与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哲学观念、心理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道德观念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因此,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旋律、色彩、风格、演技、节奏等方面独具特色。木卡姆的旋律层层交融,以“母调”与主旋律为基础与主干,在一种曲调与韵律之间又派生出各种分支旋律。旋律中,像链条一样一贯到底的主题又很多。这些主题沿着一定的线路交替发展,创造出多种音乐形象。因此,人们在聆听木卡姆时,会产生一种激奋的、欢快的、充满希冀与活力的、高昂的、迷人的、使人遐想的爱与恨的感觉。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也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配上内涵丰富、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歌(主要是格则勒)或民歌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每个木卡姆的第二部分与民间流传甚广的叙事长诗紧密配合,交相辉映。这些带有情节性和劝喻性的歌词,给人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麦西热甫》中的曲调与在维吾尔文学中广泛流传的民歌和一些通俗易懂的优美古典诗歌相配合,把整个木卡姆推向高潮,使聆听者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投入到歌舞的漩涡中。 16世纪,十二木卡姆通过整理,其曲调配上那个时代古典诗人的诗词或民间长诗是自然的。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根据木卡姆艺人的意愿、场合的需要和某些聆听者的需求,其歌词也是不断变化的。 流传至今的歌词,其主要来源,还是著名的人民艺术家、木卡姆大师吐尔迪阿洪从祖辈那里继承,又传给我们,并经过时间与场合筛选的那些歌词。歌词的内容与音乐的内容、歌词的结构与音乐的结构、歌词的韵律与曲调的韵律完美的结合,十分谐调。 数百年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经历了各种政治与社会、宗教与精神的风浪与挫折,受到无数民间艺人不惜生命的保护和爱惜,才传唱到今天。在这方面,木卡姆演唱大师吐尔迪阿洪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位非凡的艺术大师,在根本不看乐谱、不出差错的情况下,按照每个木卡姆的旋律与顺序,可以演唱二十四个小时,把十二个木卡姆从头至尾演唱下来。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为一部“活的音乐百科全书”。这一殊荣归属于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同行卡伦琴演奏师肉孜阿卡、弹布尔演奏师肉孜(肉孜弹布尔)等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艺术家。 与在民间流传广泛的《麦西热甫》和《赛乃姆》不同,木卡姆的《琼乃额曼》部分由于流传的范围狭窄,能够在脑子里熟记并连续演唱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因此,临近解放前,我们的这一音乐瑰宝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拯救了十二木卡姆。自1950年至今,当时的新疆省委和省政府、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不渝地对十二木卡姆给予了特殊的关怀与支持,并做出过许多具体的指示。十二木卡姆的录音工作早在1 950年就已经开始。有关部门于1951年7月、1954年8月,把吐尔迪阿洪、肉孜弹布尔等民间艺人、木卡姆演奏家和他们的同行两次邀请到乌鲁木齐,把十二木卡姆的绝大部分录了音。在这项工作中,音乐家万桐树先生充分认识到十二木卡姆是一件无价之宝,花费了极大的心血,第一次把十二木卡姆用五线谱记录下来。著名的诗人们在记词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由此,十二木卡姆得以从濒临灭绝的边缘上拯救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木卡姆的挖掘、整理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此后,又从文艺部门抽调数位专家,根据录音重新演唱,通过广播电台向人民播放。在这一领域,著名民间艺人则克利・艾力帕塔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也为此做出了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新型戏剧艺术在新疆舞台出现之后,木卡姆音乐的某些部分就曾从民间走上舞台。从30年代至60年代,在舞台上演出的大部分歌舞节目是以木卡姆曲调为主的。60年代后,某些以政治与社会为题材的舞台作品,也是以木卡姆的主要曲调为基础,再融会个别木卡姆中的个别曲调进行演出的。木卡姆在政治题材的舞台作品和歌曲中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十二木卡姆的挖掘、整理、完善、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方针之后,十二木卡姆的研究工作更加活跃起来。198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成立,之后又成立了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全区、全国及国际范围的十二木卡姆学术研讨会相继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会共同对十二木卡姆歌词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由此,作为新型学科的木卡姆学正式形成。同时,十二木卡姆也开始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奏响了具有魅力的乐章,使世人赞叹不已。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可以分为乐曲与歌词两大领域。以吐尔迪阿洪为首的一批木卡姆艺术大师传给我们的乐曲与歌词,在整理、补充和完善的工作中,成为最主要的依据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和歌词曾得到多次整理与出版,并逐步完善和规范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与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会中的部分专家、学者们艰苦的努力与探索下,十二木卡姆乐曲与歌词,在保持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在研究木卡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而坚实的一步。18世纪著名和田籍木卡姆学家、学者伊斯米图拉-本-尼米吐拉-穆吉孜在其专著《乐师传》中称:“阿曼尼萨汗曾把她的抒情诗汇编过一本诗集,题名为《乃菲斯诗集》,还创作过《心灵的钥匙》、《美的品德》等著作。她还创作了一部名为《依希热提恩格兹》的木卡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与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认真的探讨与艰苦的努力下,阿曼尼萨汗的作品《依希热提恩格兹》(激人欢乐的乐章)得以发现。这部木卡姆包括11种曲调,配有92首古典诗歌、2 0首民歌。同时,作为十二木卡姆中每个木卡姆的跋或结论的《阿比倩希曼》与作为十二木卡姆《琼乃额曼》部分中的一个曲目《穆斯台扎特》也得以发现。它们包括39种曲调,配有244首古典诗歌。另外,作为《拉克》、《且比巴亚特》等木卡姆重要组成部分的13种曲调被发现。由此,以上几个木卡姆得以进一步补充完善。 以上的木卡姆和曲调的发现,是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因为,它可算作十二木卡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整理、补充和完善。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真实地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流程,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特征。从《维吾尔 十二木卡姆》中可以真实地看到维吾尔人民的创造精神、聪明才智,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维吾尔民族为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的光辉足迹和感人的成果。 现在十二木卡姆已面向世界,许多外国专家、学者对十二木卡姆的研究都十分关注。我们应和外国学者进行交流和协作,共同推进对这一“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的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成果面向世界,为民族文化增添光彩。我们应该珍惜十二木卡姆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努力创作新的作品,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作者:铁木尔-达瓦买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艾克拜尔-吾拉木译)
|